中共機構改革強黨弱政成形 解決金融問題優先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27日電)中共「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調整黨中央、國務院機構。分析指出,這波改革可見「強黨弱政」、黨中央集中領導,目的是有效率地執行治理工作,中國目前最大風險為金融問題。

新華社日前刊載「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文,內容涉及黨中央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著重於金融、科技、社會工作等領域。

黨中央改革後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等,其中有2項涉及金融領域。

國務院機構改革達13項,其中有6項涉及金融體系改革,包括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和其他等;另還有成立國家數據局、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等。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強黨弱政」是這波黨中央、國務院機構改革最大特色,目的為強化黨的領導,一條鞭貫徹有效治理工作,行政部門由黨來領導。

張五岳認為,這波機構組建可以看到金融問題在中國是「重中之重」,習近平去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著重在防範金融風險問題,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年過65歲繼續留任,目前求穩優先。

他說,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就是為了解決中美科技戰「卡脖子」問題,中共把科技領域拉到最高決策機構,試圖透過黨的主導力量,去突破目前科技創新被掣肘牽制的問題。

張五岳指出,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數據局等組建和數位安全、社會工作等相關,目的都是為了維穩,使黨中央到地方的治理工作可以一條鞭貫穿,不要有欺上瞞下、社會矛盾等問題,除了實踐強黨弱政、集中領導外,也將社會治理工作緊緊抓牢,尤其是去年發生了白紙運動等抗爭後。

張五岳說:「中國不太可能再維持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前高速經濟成長樣貌,這是中共過去可以穩住社會、民眾得以有所寄託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表示,「緩成長」將是一個經濟新常態。經濟成長緩下來,社會民怨的不穩風險會增加,很多沒有被看見的矛盾將浮現,中共必須加大社會工作力道達到維穩目的。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告訴中央社,中國金融改革一直在做試驗,2015年中國股災後,銀監會、保監會整合成了銀保監會;這波機構改革又不再保留銀保監會,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負責證券業以外的金融業監管,賦予集中行政權,中共只要發現原有設計未能發揮效果,就會調整機構組織。

他認為,這波機構改革可以看到黨的角色愈來愈大,這種中國式經濟發展模式讓人憂心回到過往黨掌管一切的可能性;經濟發展不能單靠穩定,需要金融支持、外資信心,機構重組加強黨集中領導,這與自由化、國際化有些衝突,後續究竟如何發展有待觀察。

張弘遠指出,在地理情勢、國際局勢等推波下,中國一直期望可以建構自己的金融系統、強化貿易人民幣結算,期盼藉此拉抬全球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中國這次確實站穩了腳步,全球央行爭相升息;中國則否,前陣子甚至宣布降準、釋放資金,中國在金融改革上所做的努力,大戰略目標為建立自己的金融系統。

這波機構改革包括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數據局。他說,這些改革同指向維穩,數據管理是專制政權展現能力所在,掌握民眾數據資料就可以研判老百姓食衣住行走向,中央社會工作部是對社會執行管理工作,著重的是社會監督和管理,以求穩定。

張弘遠觀察,中國疫後經濟亟待復甦,中國甫與俄羅斯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另還有規劃訪問中國的巴西,俄羅斯、巴西這兩個人口大國可否幫助中國疫後經濟翻盤,值得關注。(編輯:曹宇帆)1120327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