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地名在地說法及本土語言文化 教育部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

保存地名在地說法及本土語言文化 教育部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 | 華視新聞
圖/取自教育部語文成果網

鄭艮祐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近日,教育部秉持傳承本土語言文化,積極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藉此保存並傳承台灣多元的語言文化,同時維護地名的語音正確性,以確保地名與語言的豐富性得以永續。

臺灣的地名源遠流長,多數來自閩南語、原住民族、客語等本土語言,這些地名不僅反映了不同族群先民對環境的認知,更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價值,這些地名最早起源於口耳相傳的口語傳承,而當這些地名被轉寫成文字時,卻因社會因素及語音差異,常出現音字脫節的情況,這些本土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為臺灣社會增添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成是語言傳承的重要一環。

基於以上考量,教育部於108年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啟動了「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並將閩南語、客語列為主要語言。

這項計畫首先針對臺鐵、高鐵以及捷運等重要交通站名進行標音,確保其正確發音,並製作語音檔,共涵蓋了1,241筆地名,隨著計畫進展,110年開始啟動了第二階段,拓展至更廣泛的地名範疇,包括行政區、聚落、自然實體、公共設施以及街道名等,總計收錄了7,209筆地名資料。這些成果預計將納入內政部地名資料庫,供大眾查詢使用,並以「創用CC-姓名標示 3.0 臺灣授權條款」,供廣大民眾免費利用。

這次教育部、內政部、交通部及客家委員會共同攜手合作,期望透過本計畫的實施,能夠好好保留正在流失中的本土地名,並確保地名的正確性及在地性,同時,維護多元語言的文化,期許能夠將這些珍貴的語言文化傳承給後代,並在教育及文化保存的領域得以廣泛運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