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季霏 蕭鈺燁 / 南投縣
啟動校園午餐革命,為孩童把關,而台中惠文高中的學生,捐贈他們過於豐盛的營養午餐、讓街友不再飢餓,也為台灣社會注入無限的溫暖!其實,營養午餐辦得好,不只照顧孩子的健康,還有可能藉著吃飯,來改變孩子!這是近年來、在國際間越來越受到重視的「食育」,也就是「飲食教育」。在南投,有一所森林實驗小學,就將午餐當成一門必修課,從設計菜單、找食材、計算熱量、到料理上桌,全部都交給全校52個小學生一手包辦。低年級洗菜、中年級切菜、高年級煮菜。吃飯時間,孩子們就像家人,一起坐在圓桌前享用自己做的午餐,而且必須把飯菜吃光光。從校園午餐、學「食育」,除了讓孩子們從小獨立、培養生活技能,也有助於孩子好品格的養成。
穿梭竹林採筍,這場戶外教學,教的是午餐從哪來,孩子在山林間跑跳,一下子就把食材找出來,他們搜集食材的地方在大自然裡,還有一部分來自學校。
就在孩子搜集食材的同一時間,廚房裡的阿姨,已經開始剁雞,準備桂竹筍雞湯的材料,而早上現採的筍子,由阿嬤老師教孩子剝皮,這些農村生活都是課程的一部分,教室可以是野外,可以在圖書館,可以在電腦前,連國語課自然課,也通通融入在週一這堂菜單設計課裡。
每週一孩子要將一整週的菜單開出來,春天盛產的桂竹筍,就成了這週討論的重要角色,孩子想吃甚麼自己作主,老師的角色在於把關避免重複菜色。其實孩子剛進來學校,聽到自己可以開菜單,第一個反應都是認為想要吃的菜色做不做得出來,自己的夢幻菜單誰沒想過?
但回到現實,熱量要在教育部訂的650到850卡之間,碳足跡避免進口食材,預算不能超過一人60元,
孩子開始想,哪些當季當地食材,便宜又好吃。
每組採混齡制,由小組長帶中低年級,計算熱量和碳足跡,學校鼓勵用中寮當地小農的蔬果入菜,還有校園自己種的菜,自己生養的雞蛋,不足的部分就得下山採買。除了要精打細算查資料做規劃,
設計菜單還要學習彼此接納。
11點45分,料理小組進到廚房,由低年級洗菜,老師檢查乾淨後,送進廚房的菜,由中年級負責切,
而這也是家長最擔心的時候。廚房有刀有火,孩子得全神貫注,尤其當主廚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文翊從小三煮到國三,很多主廚手藝都來自她的經驗傳承,黃兆祥來到學校一年半,半年前升上主廚,仍經常游離在失敗與成功之間,
森優實驗學校校長蔣小梅,表示每個孩子其實他們最需要的都是成就感,所以我們也是藉由烹飪的過程當中,讓每個孩子得到他們的成就感,之後產生自信那會帶給孩子們另外一個不同的成長過程。
像大家庭一樣全校圍在圓桌吃飯,開飯前還有個重要的儀式。開心吃飯,還學到這一頓飯得來不易,吃了桂竹筍,知道農夫上山採筍的辛苦,舀一匙馬鈴薯燉肉 吃得到主廚的用心,還有大家分工合作,洗過、切過、炒過、調味過的菜,每一口都是成就感。
學校推動零廚餘,每一桌要負責吃完自己的菜,吃飯這件事,從來不是學生的課程,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們不只學做菜,還有品格教育數學自然全融合在裡頭。家長發現,孩子從飯來張口,到主動參與家事,學校的午餐,讓孩子長大了。
這場美味的實驗跳脫框架,沒有包商的角力競爭,也沒有利益糾葛,每一道菜有感恩有尊重同理心和自信心,是滋養一輩子的營養素。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