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觸即發的垃圾大戰

劉英欽 林勳裕 報導  / 台北市

  在這段時間裡,國內的垃圾風波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為例,山豬窟附近的居民又到台北市環保局抗議,使得福德坑掩埋場的替代方案,又生變數,這也使得台北市全體的市民,面對垃圾去處,不禁暗自心焦,另外新竹縣也因為掩埋場土地弊案,引發了民眾抗議事件,可見垃圾問題已經從單純的環保問題,衍生成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當然垃圾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發事件,但是這些問題到底要如何解決,民眾又如何為垃圾問題盡一份心力呢?

  前天上午,五、六十名南港區的居民,拿著陳情書和抗議牌來到台北市政府,抗議環保局對於山豬窟垃圾預定掩埋場的評估,過於草率。

  目前政府的決策,不論中期計劃,還是遠期計劃,都把垃圾處理的重點放在焚化爐的興建上,似乎只要大量興建焚化廠,垃圾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焚化爐真的是解決垃圾問題的不二法門嗎?

  目前每天大約有二百多個車次的垃圾,會運到這個擁有九百公噸處理容量的焚化廠,垃圾車進來先在這個秤台上過磅、刷卡,刷完卡垃圾的重量也由電腦自動紀錄下來,車子進入垃圾傾卸區之後,由指揮中心指示,將垃圾由某一道傾卸門,傾倒到六層樓高的垃圾貯坑裡,傾倒完畢,傾卸口馬上以電動封蓋加以密封,在七樓的吊車操作室裡面,由技術人員操作兩部巨大的抓斗,從貯坑裡抓取垃圾,投入進料斗以後,垃圾也就開始了複雜的焚化過程,焚化爐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運轉,維持在攝氏850~1050℃的高溫,熊熊焰火上的鍋爐會把高溫加以回收,產生蒸汽,這些蒸汽一方面可以發電,一方面可以輸送給溫水游泳池,除了發電以外,焚化爐最重要的功能,當然是灰塵和有毒氣體的淨化處理,燃燒後所產生的煙塵,經過靜電集塵器處理,到每立方公尺70毫克以下,而廢棄中的氯化氫,則經過濕式洗煙塔處理到80PPM以下,這兩道手續是焚化爐,會不會產生二度污染的關鍵所在。各色各樣的垃圾經過高溫燃燒以後,一律化為灰色的碳渣,體積也只剩下原來的1/10。

  內湖焚化廠身為國內第一座高性能垃圾焚化廠,賦有全國性的示範作用,又必須對地方進行回饋,因此整個園區設計地相當優美完善,西半部全部公園化,遍植樹木花草,而且設置有運動場、溜冰場、網球場和兒童遊樂場,室內部分還有一座美侖美煥的溫水游泳池,可以一年四季開放使用。

  根據台北市的規劃,內湖廠每天的處理容量是九百公噸,正在積極趕工中的木柵廠處理容量是一千五百公噸,已經整好地準備發包施工的士林廠,處理容量是一千八百公噸,所以預估到時候,全台北市95%的垃圾都可以焚化處理,但是這一座座的焚化爐,在替我們燒掉垃圾的同時,也燒掉了中央和地方的大筆預算。

  焚化爐的建廠費用,年年暴增,以台北市這三座為例,內湖廠在七十四年興建,每公噸建廠費用大約266萬元,七十九年興建的木柵廠,每公噸小漲為293萬元,而預定八十一年動工的士林廠,就大漲為411萬元,而這只是建廠費用,運轉以後,每年的維修費用是建廠的十分之一。

  這些比以前多出來的十倍費用,將成為地方政府沉重的負擔,台北市是首善之區,地窄人稠,在經費方面固然不成問題,但是其他縣市,就會面臨嚴重的經費和效益問題,草屯鎮公所早在民國七十八年,就提出了一個四億三千萬元的焚化爐興建計劃,但是草屯本身每天垃圾量只有五十公噸,不到最基本的經濟效益量三百公噸,因此被省政府退回。所以鄉鎮地區本身想設焚化廠,卻無法達到經濟規模,聯合其他鄉鎮又有運送距離太遠的問題,因此,不論是鄉鎮地區或是都會地區,焚化爐也並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萬靈丹。

  事實上,當我們進入垃圾焚化的階段以後,垃圾分類的觀念也更形重要,不論是減量也好,分類也好,都不是政府政策的問題,而是必須靠每個人去親身實踐的環保守則,這一個多月以來,垃圾戰爭一幕一幕地上演,也讓我們一幕幕地檢視了整個社會的體質,台灣的垃圾問題,就像這一場延燒不絕的大火,它並不是一個偶爾的現象,而是眾多問題的集體爆發,裡面充滿了社會的反省,和公益道德的檢驗,希望這一場垃圾戰火,不但燒醒我們的環保意識,也燒醒我們的社會良知,使我們能夠在不久的將來,重新擁有一片淨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