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憂淡水河系列(二)

張世輔 李中恩 報導  / 新北市

  本單元將從人性化的角度觀點,尋找淡水河的生命,和它帶給文化藝術創作者,生生不息的靈感泉源,透過繪畫、歌謠、舞蹈和文化創作者的描述,表達他們對淡水河的思念和熱愛,面對今天淡水河污染的日益惡化,這些文化藝術工作者,也有格外深刻的感觸。

  淡水,這座依偎在淡水河畔的山城河港,由於四季景色分明,異國情調濃厚,多少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寄跡的地方,今年七十歲,沒有受過正統訓練的素人畫家陳月里,十年前偶然來淡水小鎮探望女兒,對淡水一見傾心,從此在這裡獨居作畫,在這間十坪大的房間內,有整面朝著淡水河的大窗,朝陽和落日就在陳月里的筆下鮮活起來。十年來,陳月里帶著素描本子跑遍了淡水的每一個地方,用畫筆忠實地記錄了她的所見所聞,表達她對自然環境的熱愛。

  基於為後代子孫多保留一些自然的資產,陳月里的作品用色率性出奇,呈現樸實純真的風貌,和對現實環境的興奮與包容,是淡水素人畫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儘管每天作畫十幾個鐘頭,並經常廢寢忘食,不過,陳月里還是感嘆大自然的美景,始終敵不過人類文明的摧殘和吞食。

  兩年前,陳月里有感於淡水捷運系統的興建,不但會阻隔沿岸居民與水的關係,更會破壞紅樹林原有的景觀,於是開始深入紅樹林作畫,她把自己比喻是和捷運賽跑的人。

  如今,雖然淡水夕照依舊,但是紛雜無章的建築物和到處濫墾濫葬,逐漸玷污了山水的靈秀之氣,而哽咽的淡水河又髒又臭,也不知何時澄清,面對這一切,陳月里表示,她並不是視而不見,只不過她想以超脫的心靈,來澈底實踐美麗,希望用她的畫筆來感動更多的人。

  「淡水暮色」,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是台灣光復以後,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曲,由於這首歌曲忠實地描繪了,淡水河沿岸動人的情景,於是流傳至今,不斷被後人所歌頌,今年七十三歲的詞曲創作者葉俊麟,也因為創作這首詞而聲名大噪,根據葉俊麟的回憶,三十歲那年,有一天他利用拍戲空檔到淡水碼頭散步,在黃昏的時候,當他看到許多婦孺迎接返航漁船的溫馨場面,以及回憶昔日他和女友來此散步的情景,於是就動筆寫下了「淡水暮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淡水河蒙塵了,它不再吸引青年男女來這裡談情說愛,描寫淡水河的歌曲也逐漸減少,「淡水暮色」就這樣在老一輩心目中成為絕響,直到三年前,當葉俊麟過七十歲生日的前夕,由於難捨對淡水河的懷念之情,於是有感而發的寫下了這首「哀愁的淡水河」,葉俊麟以十分沉痛的心情道出了淡水河的悲歡歲月。

  四十年後的今天,葉俊麟又重返淡水碼頭,不過人事和景物均已全非,從他失落的眼神中不難發現一絲惆悵與無奈,誠如葉俊麟所說的,雖然淡水河是他創作生涯中的活水源頭,不過,美麗的景物也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

  「舞出大地悲與歡」

  舞台上,年輕的舞者奮力扭動著身軀,並且相互扶持向前航行,以克服狂風巨浪的吞食,這些年齡不過二十歲左右的新生代舞者,以純熟的動作,忠實呈現了先人渡海來台的血淚史。薪傳創作的動機是源自於林懷民對「我從那裡來」的省思,至於舞者肢體動作的創作,則要從新店溪畔說起。

  雲門第一代舞者鄭淑姬,目前是雲門舞蹈班的主任,負責指導雲門新生代的舞者,她表示在新店溪畔的戶外活動,並不只是單純的訓練,而是一種集體創作,而這段過程,對她日後舞蹈創作影響深遠。

  這裡曾經是雲門舞者創作薪傳的溫床,雲門舞者在這裡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在這裡挖掘自然中無盡的寶藏,不過十五年後,當鄭淑姬帶著朝聖的心情回來時,她驚訝地幾乎認不出這片曾經孕育薪傳的土地。

  十五年來,薪傳不斷地在各地公演,也不斷地延續著先人的足跡和香火,只不過,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台灣的舞台上,還能夠創作出另一齣薪傳,讓舞蹈創作生生不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