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色工業到藍色革命

劉英欽 報導

  再生能源由於沒有污染,所以被稱為綠色工業,未來綠色工業將會隨著石油的日益枯竭而越來越重要,在上一集當中,我們已經對綠色工業的發展,做了廣泛的檢討了,而下一波可能會和綠色工業一起成長的,將會是利用浩瀚無垠的海洋作為資源的藍色革命。在這段節目當中,我們就將為您介紹藍色革命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是地球生命的發源地,直到現在,海洋依然扮演滋養地球生命的主要角色,除了提供各種能源供人類開發之外,也蘊育了兩萬種以上的魚類,供人類食用,長久以來,大海一直是人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是由於長期大量的捕撈,許多漁場已經面臨枯竭的命運,所以人類對海洋的開發,也已經面臨改革的關頭,未來海產養殖將逐漸取代捕撈,就如同畜牧取代狩獵一樣,人類對於海洋的開發,將進入一個藍色革命的時代。

  目前全世界對魚類的需求量,每年增加2%,但是漁獲量卻只增加1%,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到了公元兩千年,全球對魚類的需求量,將短少兩千萬公噸,這種短缺的情形,將嚴重威脅許多開發中國家人民的營養,所以海產養殖技術的研究開發已經刻不容緩,但是海洋環境千變萬化,各種海中魚類和貝類的養殖並不單純,養殖環境和條件也無法放諸四海而皆準,這個位於加拿大的海產養殖實驗室,正在進行複雜的海水養殖環境試驗,脫離海洋之後,魚類變得很脆弱,為了降低死亡率,養殖環境必須得到穩定地控制,養殖槽裡的溫度,水中氧氣溶解的容量和光線,都和養殖魚類的存活率息息相關。此外養殖槽是不是太過擁擠,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水中鹽濃度是不是適合海洋魚類,這些都是必備的條件。

  現在為了評估養殖魚類的耐活度,科學家正在進行比較測試,以便找出最適合鱈魚養殖的鹽水濃度,鹽度測試的設備相當昂貴,從海岸邊幾十公尺處所抽取的海水,貯存在很大的水槽中,海水再和不同比例的淡水混合,然後放進測試槽裡,測試鱈魚的適應情況,為了不擾亂研究結果,每一個養殖槽的環境都必須維持穩定,並使用錄影機,連續拍下魚類的行為變化,研究人員根據影片,可以找出魚類存活率和鹽水濃度的相互關係,在拍攝的過程中,為了不增加鹽水濃度以外的其他變因,特別使用紅光攝影,因為生活在十五公尺以下的深海魚類看不到紅光,對紅光沒有反應,此外也要盡量減少噪音,所以除了鹽水濃度、水溫度和食物之外,任何細微的環境變化,都會造成養殖魚類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從抽血檢驗中得知,包括滲透壓、可體松等各種荷爾蒙的數量變化,這些荷爾蒙的數量越多,也就代表魚類所受的壓力越大,由此可見,海洋魚類的岸上養殖,在技術上,是多麼富於挑戰的生物科技。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夏威夷大島上的海水溫差發電廠生物實驗區裡,有了突破性的發現,這些養殖實驗池的水,是溫差發電廠從一千公尺深的海底抽取上來的深海水,由於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包括魚類和植物,都生長在一百公尺以內的淺海區,這些海洋生物死亡以後,腐化的遺體會往深海沉積,久而久之,深海海水的養分濃度也特別高,我們眼前所看到這些冰冷清澈的海水,就是從一千公尺海底抽取上來,營養豐富的深海水,這些深海水不但可以發電,還可以用來養殖很多高級的海洋魚類,比如龍蝦、比目魚,鮭魚和海藻,這些海藻,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和60%的高蛋白,可以曬乾或製成藥片出售,把海草種植在這些海水裡,生長速度特別驚人,平均每十天可以成長一倍,這些新鮮營養的海草不但可以生食,也是抑制癌症的良方,由於深層海水漁業養殖的技術單純,成功率高,州政府很快地把這一項技術,移轉給園區外面的民間養殖業者,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果,威爾森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本來在加州養殖龍蝦,後來因為當地地價高昂而搬來夏威夷。

  深層海水除了乾淨,不會使魚類得病之外,由於含有豐富的營養,也相對降低了養殖成本。利用深海水餵食龍蝦,使威爾森的龍蝦長得比別人快又健康,一隻野生的龍蝦,必須七年才能長成一磅重,在這裡卻只需要三十個月,目前這一項養殖技術,除了可以養殖龍蝦之外,在其他魚類的養殖上,也獲得相當的成功。

  台灣早年發展淡水和淺層海水養殖,曾經創下輝煌的成績,但是隨之而來的污染、傳染病,和超抽地下水所造成的地層下陷,卻使得整個社會得不償失,曾經帶領養殖業者,創下台灣草蝦養殖奇蹟的廖一久教授,也認為台灣傳統養殖業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應該另闢蹊徑,

  根據劉成均教授的構想,深海水養殖不必局限在岸上,而可以把深層海水直接打到淺海面上,以它豐富的養分,吸引大批海中魚群,形成一個自然的漁場。未來海洋漁業的發展,如果真如劉成均教授所預測的方式逐步實現,那麼,廣大無裘的海洋將成為新的農場,而海上農場也會成為新的國際經濟競技場,這一場眼看著就要來臨的藍色革命,將使得二百海浬經濟海域,成為各國爭相捍衛爭奪的新領地,台灣是海島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領域,如果能在這一場藍色革命裡掌握先機,將不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藍色巨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