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十年‧經營大台灣(四)新國民運動(一)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回顧台灣光復這五十年來,我們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了環境品質、忽略了文化藝術,我們的教育似乎也沒能成功地教育出守法、團隊、有道德、有使命感的現代國民。因此今天特地製作了「新國民運動」的專題,希望能夠匯集改造社會、改造國民的意見,而在採訪當中,我們發現中華民國邁向現代化最重要的關鍵,分別要從國民的改造、教育改革、落實法制、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以及科技升級和生活品質、文化的培養等各方面來著手。

  出家人凡事講究反省,講究觀想,希望能夠從「心」出發,淨化自己,雖然現在社會上喜歡參禪、打坐的人不少,但是在中華民國邁向現代化的此刻,具有改造社會和淨化人心使命感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談到使命感,就不免會讓我們聯想到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國家前途,李遠哲認為現代知識份子,一定要有關心土地的熱情和使命感,因為有「台灣情」才能夠立足台灣。而正因為大家和台灣這一塊土地的關係不夠深刻,因此國人就不懂得珍惜自然資源,而揮霍無度地破壞環境。

  在台灣住了五十年的新聞界前輩葉明勳,提醒現代年輕人,愛台灣不能遺忘中國,而要有胸懷中國的「民族心」。除了愛鄉愛國,經營台灣的使命感之外,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新台灣和新中國,更重要的是要先培養現代化的新國民。

  聯廣公司董事長賴東明說,台灣社會的最大缺點在於一個「貪」。私心與貪念主要來自社會價值觀念的長期扭曲,而背後「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就是功利主義。企業家黃崑虎也認為,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似乎越來越狹窄了。黃崑虎表示,「成功」應該是一種盡職負責,懷抱使命感的奉獻精神,才稱得上「成功」,他認為國人要具備這種精神,而我們社會則應該設法培養國民成為有品質,有氣質,有文化內涵的新台灣人,而提昇氣質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要多看書吸收知識,吸收新知有助於養成獨立判斷的公民,但是有多少人喜歡看書呢?

  如果以出版界推算,一年四百億元新台幣的書籍消費來看,台灣地區平均一個人一年只買兩本書,另外根據今年六月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國人平均一年只上一次圖書館,有百分之五十六的人一年內沒有買過書,而年輕一代,則是比較喜歡沈浸在聲光和圖畫的世界裡,不喜歡看書。

  在政治解嚴、資訊充斥的今天,遠離知識就是走向無知,要陶冶國民氣質,還有待我們努力創造更普遍、更健康的讀書氣候。

  日本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民族,而日本社會也一向重視生活品質文化,有錢,守法,重視團隊,和強調品質的日本精神,值得國人效法,上個月中國生產力中心舉辦了一項,「大專海外生活品質文化觀摩團」,到日本實地瞭解日本人在企業經營、公共建設、教育文化和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品質要求,希望藉由三十位觀摩團的種子學生,帶回「品質文化」的種子,回來台灣從事觀念播種,承辦這一項活動的佟中仁說,提昇品質運動,是一項治本的公益活動。

  生活品質就是要從這邊小小部分,先從觀念的改變開始,觀摩團學生辛怡萱表示,日本人的品質文化就是體貼個人、結合社區、追求完美,而且相關的法令周全。另一位觀摩團團員李昀澔,對於日本的工程圍籬設計和東京電力館中,專為教育兒童用電的遊樂設施,印象最為深刻。

  任何抗爭的主要原因,除了無知就是缺乏開闊的胸襟,今天台灣要邁向現代化的國家,國人必須要有大氣度和大眼光,要能夠包容異己,要能夠不念舊惡,也要打開胸襟,以世界為活動的舞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