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十年‧經營大台灣(三)薪傳與熔爐(三)

綜合報導  / 新竹縣

  台灣光復五十年來,外在環境最大的一項轉變,就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改變,而對兩岸關係最敏感、感受最深刻、最關心的人,除了是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員之外,應該算是那些做生意的企業家、討海的漁民和眷村的村民。尤其從眷村的演變,更能夠體會到中國人在大時代裡的命運,接下來這個單元,我們要來聽聽漁民、眷村和企業家的故事,一起尋找中華民國台灣在歷史上的定位。

  滿腹牢騷的新竹南寮漁民,向記者抱怨,他們在近海捕不到魚,年輕人不願意上船捕魚,而政府又不准船東雇用大陸船員。漁民的批評,的的確確都是事實,但是一談到海峽兩岸,所有看似簡單的問題,馬上變得複雜起來。雇用大陸船員違法,到大陸買魚算是走私,在台灣海峽走動,漁民對於微妙的兩岸關係,感觸最深。漁民們說,現在台灣的漁船,載魚的多,捕魚的少,大陸漁民賣魚到台灣之前,還會先撥電話到台灣來打聽行情,對於中共的武力恫嚇和演習,漁民倒不擔心。

  相對於漁民的樂觀,企業界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卻顯得十分審慎,原因是企業界認為,國人對於攸關國家前途的問題步調不一,槍法太亂。台海兩岸五十年來的變化,其實從眷村的演變,可以感受一二,因為眷村的居民,是海峽兩岸從分隔兩地,到互相交流的歷史見證者目前從事廣播工作的王偉忠,在嘉義的眷村裡長大,他對於消失中的眷村,有一種難言的無奈和不捨。

  為了趕在眷村消失之前,抓住眷村的尾巴,王偉忠最近幾年,自己為眷村做了一些記錄。從眷村的歷史,可以看到台灣的發展,也看得到台灣這個「命運共同體」,形成的自然過程,海峽兩岸關係的轉變,快速得讓眷村村民的命運,再度隨著大時代擺盪,他們雖然大多數留在台灣,但是也有少數人回去大陸,或者移民海外,而每一次探親的經驗,往往會增強眷村族群回歸台灣的意願。

  生活的差距,確實關係著兩岸的未來,來台灣為佛教傳燈的星雲大師,過去經常說,出家人也要關心國家前途,但是「出家而不出國」、「問政而不干治」,星雲大師也認為,中國的統一,不是以大吃小,而必須是兩岸攜手合作,慢慢拉近制度和觀念的落差,國家才能和平統一。在戰爭烽火中來到台灣的星雲大師,曾經參與戰場救護,他說海峽不應該再度掀起戰火,中國人受過的苦難已經夠多了。

  其實如果從世界舞台來看台灣的話,台灣已經是世界的新公民,中國大陸也正在默默地學習台灣經驗,要尋找台灣新的起跑點,必須跳脫海峽的障礙,因為台灣越是國際化,越能夠突破地理幅員的限制,累積更多管理變局的經驗。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