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花蓮縣
雖然會員多達四百多萬人,慈濟的靜思精舍依舊素雅如三十年前,沒有雄偉華麗的大雄寶殿,供奉的依舊是白素陶瓷塑成的西方三聖。三十三年前證嚴法師出家即立下三個原則,「不趕經纖、不化緣、不作法會」,他認為出家人不是社會的包袱,一切自力更生,一直到今天,雖然善款很多,但是精舍的師父依舊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自己種菜、自己做蠟燭,自己爆薏米來賣,維持精舍的開銷,所有善款都用來做救濟及建設用,而精舍裡的房舍至今還在貸款,慈濟的師父不接受供養,所以在靜思精舍用餐,反而是接受師父們的供應,如果覺得不好意思,他們就會說,那麼這些錢用來濟貧賑災好不好,許多人都是這樣成為慈濟的會員,編號第34號的資深老委員江泉妹說,慈濟在證嚴法師堅持下,不接受別人供養,反而救助貧困的精神,三十年如一日。
精舍的地是上人的母親,人稱師媽的王沈月桂女士,不忍上人居無定所分批買下來的,所有捐款都絕不花在精舍。三十三年前,證嚴法師獨自一人在這間小屋苦修法華經,悟出佛法不離世間,只有人人慈悲布施,眾生才能離苦得樂。在這間木造小屋苦修六個月,證嚴法師悟出了佛法能夠利益眾生的方法。所以跟隨證嚴法師的出家師父,除了早晚課,很少念經,他們的修行方法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濟貧賑災,關心民間疾苦,他們也捐錢做個手心向下的給予者,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緣,成就了慈濟功德會的誕生?
證嚴法師痛心佛教遭社會誤解,認為出家人只是在寺院誦經禮懺而已,於是將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化為具體行動,成立了慈濟功德會,慈濟功德會雖是佛教團體,但不接受請託誦經,只做濟貧教富的世間工作,初成立時只有三十個會員,證嚴法師要他們每天在上菜市場前,先丟五毛錢在竹筒,這種「五毛錢也能救助人」的精神,把許多人的善的根源開發出來,在花蓮街頭傳開來,然後迅速的發展。
以慈濟做為博士論文的前中研院研究員盧慧馨,深入瞭解慈濟之後,就不可自拔的投入慈濟志業中。三十年來,慈濟從濟貧到蓋醫院、建學校,從花蓮到世界各個角落,有人說慈濟是台灣生命底層的奇蹟,喚醒了台灣各個階層的人的善念。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