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5 23:00

泰雅耆老圓夢

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宜蘭縣

  在宜蘭南澳鄉的金岳社區,有一群泰雅族耆老,他們來自海拔1千公尺的「流興部落」,和故鄉一別就是半世紀,今年十月份他們坐上直升機,回到兒時居住的老家尋根,這群老人激動又開心,這則新聞感動了許多人;而華視新聞雜誌持續追蹤發現,這個「直升機圓夢計劃」是由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經過兩年多的奔走,才終於籌到100萬的費用,讓夢想可以升空。這當中有一個靈魂人物,就是臺大城鄉所畢業的陳芃伶,泰雅族的她放棄高學歷回到部落服務,更影響當地的部落青年,對文化流逝的警覺,紛紛回鄉幫忙,12月份他們計畫籌募大型感恩活動,要向幫助他們圓夢的人答謝,更要讓大家了解原民文化保存的重要。

  陽光普照的天際,一架直升機逐漸飛近,而回家的夢,也不遠了。坐上直升機,揮揮手,每個長者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回到,一別半世紀的那片土地,海拔1千公尺的家鄉「流興部落」。回到祖靈之地,是這群七八十歲的泰雅耆老們,興奮高歌,但是,看到兒時的回憶幾乎夷為平地,複雜情緒湧上心頭,唱著唱著哽咽了起來。

  另一頭有人循著地上的石板,尋找兒時的足跡,眼睛一樣閃爍淚光,而這則「耆老圓夢,搭乘直升機回到故鄉」的新聞,也感動了很多人,看到「華視新聞雜誌」來訪,長輩們忍不住,開心地載歌載舞,而我們採訪的這一天,這群長者下山已經過了三個星期,但是一談到這次回到家鄉的心情,眼眶再度泛紅。77歲的陳探珠奶奶,還帶著我們回家,興高采烈地也要和我們分享,她從流興部落帶回來的石板,但每次看著石板,她更忍不住對父母的思念。

  從宜蘭南澳鄉山下的「金岳部落」,往山頭看去,雲霧繚繞的遠方,就是「流興部落」的所在地,而年輕人徒步而行,來回就要4天時間,老人家哪來的體力,因此,兩年前,金岳社區的泰雅族青年,便展開了一項「直升機圓夢計劃」,讓原本空談的夢想,成為實際行動。紀錄片「你還記得流星嗎」拍攝的就是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圓夢計劃,從無到有的過程,一開始部落年輕人,為了先到山上探訪舊部落,一次又一次徒步走在崎嶇難行的山壁上,還要擔心從山上崩落的土石,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

  去年77歲的耆老張金振,帶著大家上山,隊伍中還有你我都熟悉的面孔,就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主角林慶台牧師,原來他也是南澳鄉的泰雅族人。這場圓夢計劃,在「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泰雅族青年四處奔走之下,打動了許多人慷慨解囊,幾千塊,幾萬塊甚至是幾十萬,來自四面八方,紛紛湧入協會,最後湊足了100萬,夢想才得以升空。

  這段畫面,是來自「基隆失業勞工保護協會」的青少年隊伍,他們也是這次圓夢計劃的贊助者,而這些青少年的父母,都是離鄉背井來都市打拚的原住民,這次他們把環島打工,好不容易賺取的酬勞,大方捐給金岳社區,也成為這次圓夢計劃的一段佳話。說到這個夢想最重要的推手,就是鏡頭前這位短髮清秀的女孩陳芃伶,不說您應該猜不出來,芃伶可是個不折不扣的泰雅族人,現在她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而她的故事,就和當地的泰雅族少女-莎韻一樣傳奇。

  從小在羅東長大的她,還是臺大城鄉所畢業的高材生,原本,對她而言,金岳部落只是個偶爾回來過節的地方,更別說爺爺奶奶的家鄉,遙遠的「流興部落」,更是陌生,但就在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牽起了她和故鄉的不解之緣。四、五年前,芃伶開始跟著族裡的人,徒步回到「流興部落」,一次又一次地尋根溯源,她對舊部落的感情越來越深,也發現部落的傳統文化,彷彿就快被世人遺忘,於是她開始投入文化保存和環境重建的工作,卻又因為現實和理想的情緒交戰,好幾次無助地躲起來哭。

  敲響祈福的「莎韻之鐘」,希望幫故鄉帶來更多的祝福,為了答謝這次圓夢計劃所有的贊助者,12月中,芃伶要帶著族人,在這個很有當地特色的廣場,舉辦大型的感恩大會,他們也會把握這次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南澳鄉泰雅族的文化和歷史。走進協會廚房,一群當地的婆婆媽媽們,正在研發泰雅族的創意料理,準備獻給來參加感恩大會的賓客們,有香氣四溢的焗烤芋頭馬鈴薯,甜而不膩的香蕉糯米飯、還有酥脆可口的炸香蕉,用的都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食材。

  一轉身,她們穿上了泰雅傳統服裝,開始排練歌唱和舞蹈,要用看家本領展現最十足的誠意。這群婦女都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員工,而且一半以上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婦女,一問之下,都是受到「尋根之旅」的感召,紛紛回到部落工作。因為幫助耆老們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這群本來連母語都不會講的泰雅族年輕人,也意識到了文化流逝的危機感,未來他們希望可以重建「流興部落」,在爺爺奶奶的故鄉搭建房屋,要重要的,就是要凝聚部落青年對家鄉的認同感,讓更多人認識屬於南澳鄉泰雅族的歷史和故事,像莎韻的美麗傳奇一樣,永遠被世人傳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