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雋凱 綜合報導
灕江的夜晚,月光倒影在江面上,漁夫點燃火炬,紅光瞬間點亮夜空,漁夫振臂一揮,一個黑色的影子,咻的往江面衝入,再現江面時,才看清楚,是隻黑色的大水鳥鸕鶿,訓練有素的牠,在短短機秒間吞進了數條小魚,待漁夫把牠召回後,往牠細長的脖子一掐,牠的嘴便撲通地滑出一隻隻小魚;這種人鳥合作的捕魚方式,早在西元960年就記載在中國的文獻中,現在則是陽朔灕江,專門表演給觀光客的技法。
灕江是大陸政府極力保護的流域之一,自古就以清澈見底的水質聞名,江內的魚類更是鮮甜肥美,所以當地漁夫因地制宜,馴化善水性,聰明的鸕鶿來替他們捕魚。
漁民在馴服鸕鶿的過程中,會在牠的脖子上繫上稻草繩子,避免鸕鶿捕獲魚後,一口吞進肚子,因此鸕鶿的脖子總是被勒得緊緊,僅能呼吸,不能吞嚥,當牠捕到魚兒,躍出水面後,漁民便把牠拉上船,捏著牠的嘴巴,提起腳倒掛,或是掐脖子,把魚弄進竹簍,雖然看似殘忍,但這卻是漁民和鸕鶿的共生方式。
近年來,因許多更有效率的捕魚方式,加上壯年人口流失,當地人幾乎不再用鸕鶿捕魚,因此觀光客若要欣賞鸕鶿旋風般的捕魚英姿,須透過預約,才能在熟稔的漁夫帶領下,坐船到灕江邊,一睹人鳥合作的精采畫面。
平時的鸕鶿,總是優雅的優游灕江邊,但一到夜晚,漁夫划船打亮燈光,趨光性的魚群聚江面,鸕鶿便化身超級「吸魚機」,閃電般的俯衝灕江,完成任務。
在灕江水域遇龍河捕魚的黃老先生表示,3~5個月大的鸕鶿幼鳥便有捕魚能力,漁夫會訓練牠們從小習慣草繩綁脖子、聽從指揮,當完成任務後,會給幾條小魚當作鼓勵。
白天漁夫也會派出鸕鶿捕魚,只是晚上打亮燈光後,吸引趨光性的魚群,一晚5、6斤的大眼魚、草魚或鯉魚,不是問題!
站在人道角度,現今根本不需再有這種「殘忍」的捕魚方式,但瞭解這種人漁合作背景後,彼此的默契和感情培養,早已不是外界單純所見;飼養鸕鶿多年的黃老先生,替這次一起出任務的6隻鸕鶿依特徵取上小黑、小白等名字,當他們完成任務後,黃老先生的臉,滿溢看著孩子般的笑容。
鸕鶿捕魚
地點:桂林灕江或是支流遇龍江上
費用:台幣300~500元不等
時間:每次約40分鐘
目前鸕鶿捕魚,在當地幾乎已失傳,若要觀看,需透過當地旅行社或台灣旅行社,統計人數後再安排乘船觀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