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珮萱 / 台北市
「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奧地利詩人作家艾頓伯格(Peter Altenberg)的這句名言,最足以形容台灣對咖啡愛好的程度。
依照德國世界人口基金會估算,全球72億人口,有近1∕3的人天天嗜飲咖啡,數十億萬咖啡迷每年至少喝掉5000億杯。
台灣人同樣服膺這股潮流。咖啡,已成為台灣民眾的日常飲料,早上一杯是開機,下午一杯是提神。而且有愈來愈多人沉迷於這「黝黑如暗夜、甜蜜如愛情、苦澀如失戀」的濃烈飲品。
台灣星巴克2015年預估,全台一年咖啡市場可達700億元,每人年平均喝掉100杯,雖然低於日本的一年380杯,但較2010年(平均每人約78杯)的飲量,大幅成長28%。
財政部資料顯示,包括星巴克、丹堤在內的咖啡連鎖店,以及個人經營風格的咖啡小店,在2014年便突破2000多家,持續朝2500家邁進。任何時候,想喝一杯現煮咖啡,走進逾上萬家的便利商店、速食店和咖啡連鎖店門市,都可買到一杯水準相當,奶泡綿密、濃郁香醇的卡布奇諾。
但即便市場競爭激烈,新咖啡館依然前仆後繼開張。關鍵就是要有特色,從店裝、選豆、沖煮方法、服務內容,均展現異質性。
攤開咖啡興起歷程,如今已走向第三波咖啡革命。前兩波浪潮的代表,從1938年推出的雀巢即溶咖啡,到連鎖咖啡廳的大量展店,均帶來咖啡文化全球化,目前第三波咖啡浪潮的關鍵字被認為是「精品咖啡」。
國內三屆虹吸式咖啡冠軍的楊衣姍解釋,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一詞是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創辦人、被奉為「咖啡教母」的娥娜.肯努森(Erna Knutsen)所提出。
第三波咖啡革命 讓咖啡豆自己說話
肯努森率先以「精品咖啡」一詞,將咖啡的地位從「飲品」推升到「精品」。她強調各產地生產咖啡的風味各異,重視品種、土壤條件、甚至氣候因素,定義精品咖啡是必須能表現獨特產地風味的優質咖啡。
討論第三波咖啡浪潮,國內頗具名氣的咖啡社群山羊咖啡在網站上這樣描述,「每一支咖啡豆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味,而咖啡愛好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去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咖啡豆,並利用各種沖煮方式,將咖啡的風味釋放到淋漓盡致。」
更多有關咖啡的精緻探究,諸如手沖、產區、風味等,回歸本質,「讓咖啡豆自己說話」,成了當今「黑金浪潮3.0」的特質。
走進大街小巷,即可看到許多個性咖啡館堆著一包包標有名稱、產地、等級的咖啡麻布袋,一旁還擺著和人一樣高的烘豆機,就是要告訴你,「這裡有最新鮮的自家烘焙的單品咖啡!」
第三波咖啡革命,宣告自己引進生豆、烘焙兼沖煮的時代來臨。
這些店鋪,有些以獨有的裝潢風格吸引消費者駐留,有些則強調精緻糕點搭配頂級咖啡豆,還有的結合音樂表演、文學講座,把咖啡店打造成文化空間。
1998年進入台灣市場的星巴克,累積18年營運心得,全台378家門市,很早就跨出多元店型發展的路。
2013年成立典藏門市,不同於其他門市,多加了手沖咖啡服務,也引進更多不同產區的典藏咖啡豆,數量較少、品種罕見,頻頻吸引咖啡老饕上門。至今已有21家典藏門市。
今年4月底新開幕的星巴克艋舺門市,屬於舊建築活化的特色門市。所在建物是台北市定古蹟林家古宅,1、2樓重新規劃為營運空間,從店裝上融合在地文化。除了手沖服務,也首度提供虹吸式咖啡,以及體驗式吧台。有來自肯亞、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等6種咖啡豆選擇,消費者點虹吸式和手沖咖啡,可以在體驗式吧台區,店員就在你眼前製作,沖煮前還不忘讓你聞一聞咖啡豆研磨前後的香氣變化。
咖啡浪潮3.0,象徵精品咖啡、手沖咖啡的興起。咖啡迷追求美味的逛熱,對豆子品質、烘焙技術和萃取沖煮方式等咖啡知識,也更講究。
被稱為「黑金」的咖啡,不再只有你以為的那一種樣子。你以為很熟悉的咖啡,永遠都有新鮮事。如同品紅酒,咖啡正建立起精緻的文化路線,走上顛覆自己的咖啡新浪潮。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