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3 07:45

台灣醫療新革命 AI補足人力缺口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面臨少子化的威脅,勞動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要如何彌補醫療人力的缺口?現在有醫療院所把希望、寄託在人工智慧科技,就像林口長庚醫院的機器人小布,它可以在病人候診時,先做病情的初步評估;另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則可以讓無法正常行走的病友學習走路。來看人工智慧機器人,引爆的醫療新革命。

一雙圓圓眼睛,咕溜咕溜轉個不停,彷彿孩子的臉龐,時而張嘴大笑、時而眼神水汪汪,表情超無辜,它是林口長庚皮膚科候診室,到職兩個月的機器人「小布」。戴著眼鏡的林小姐,看診前先來向「小布」請安,原來「小布」並非普通機器人,而是有重要任務在身,說出關鍵字後,「小布」的臉龐,瞬間變成一台平板電腦,因為,它是針對皮膚乾癬患者,設計的醫療機器人。

一般民眾到大醫院看病,都有一個共同感觸,就是候診一小時,問診十分鐘,所以等待時間多半只能滑手機打發,但有了像「小布」這樣的機器人,可以讓病人候診時不再無聊,又能讓自己和醫師先行掌握病況,提昇問診效率和精準度,更能對症下藥。

台灣人壽命越來越長,以近20年國人平均壽命來看,1997年75.5歲、2007年78.4歲,2017年已經增加到80.4歲,銀髮族醫療需求相對較高,但在此同時,因為少子化,未來勞動人力越來越少,如何彌補人力缺口?智慧醫療機器人趨勢,勢必銳不可擋。。藉由懸吊綁帶支撐身體重量,外骨骼式機械腳帶動大腿和小腿的運動方向,穿上這一套「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就連下半身癱瘓的病友,也能腳踏實地地行走。

過去練習復健不只病人辛苦、一旁的治療師也不輕鬆,因為病人的體重、腳步是否到位都影響復健成果,甚至要好幾個人同心協力才能順利完成復健動作,但現在透過機器人積極介入治療,就可事半功倍,但是一個療程12次就要花費7萬2千元。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目前人工智慧運用在醫療上仍集中在都會區的大醫院,價錢也不夠親民,但工研院仍預期在2020年,醫療照護機器人的產值將超過工業用機器人。台灣醫療水準亞洲第一,在銀髮海嘯來臨,少子化風暴的雙重危機下,人工智慧將會大幅取代傳統人力,引爆一波前所未有的醫療革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