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為了製播更符合多元社會需求的傳播內容,善用數位科技,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和知的權利,提供新聞資訊服務,促進公民社會發展,並向國際傳播台灣的文化與價值;文化部在前任部長鄭麗君的主導下,已經草擬《公共媒體法》,希望整合公視、華視、客家電視台,和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等,以強化公共媒體、整體規模,以公共性、產業性、國際性為目標,發揮綜效,使公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公共視聽服務。但這項草案目前還躺在行政院,曾經擔任過公視總經理的李永得部長,對於這項攸關我國傳播環境、文化傳播權重要變革,將如何繼續推動?
「外國疫情失控」、「中國伸手援助」,這些訊息在網路上流竄,但許多是移花接木。英國《經濟學人》報導,這是中國要世界轉移疫情焦點的宣傳手法,反觀疫情控管得當的台灣也做了許多努力,但國際上的迴響,卻像流星一閃而過。台灣閃耀的光芒,如何才能像恆星一樣,持續在世界發光,如何讓國際社會看見真實的台灣,政府想到了,成立國際影音平台,讓更多人看見台灣。
李永得說:「 現在目前未來的發展方向,會建立全英文國際的頻道,但是會是以先用全英文的、國際性的網路電視這個模式去進行,這跟我們傳統頻道的概念是不太一樣的,這個台的目的,當然就是要向全世界發出台灣的聲音,也要在全世界重要的事件上加入台灣的觀點。台灣必須在國際上佔有一定的角色,要怎麼樣去表現這個角色呢?所以這個向國際發聲的媒體是非常重要的。」
台灣不只有日月潭的波光粼粼,蘇澳豆腐岬的海天一色,台東五彩繽紛的熱氣球,還有墾丁豐富的海底生態。好山好水好美麗,還有好多人很努力,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重創全球,台灣守住防線,成為國際模範生,怎麼能不讓世界知道,成功經驗值得分享國際。
主持人VS.李永得:「在這疫情之後,我想台灣的表現有目共睹,過去美國是醫療最強的,因為所有的科學家都在那裡,所有的藥都是由美國那邊發展的,美國在所謂的醫學雜誌,都是領導全世界的觀念。但是看到這一次疫情,跟台灣怎麼會差那麼多,所以大家傳統的刻板印象,正在轉換當中。(所以是要有華人世界的話語權是不是)其實不一定叫做華語世界,就是台灣的觀點,我們的目標對象不是只有華語,我們是對全世界所有的,不管是傑出人士 、企業界人士或者一般的民眾,至少我們初期先用英文。所以我們大概未來,這個台的觀點是從國際來看,而不是我們台灣想給你看什麼,我給你看,不是這個樣子。所以會適合從國際的,包括寫作的模式、思考的模式都會不一樣,所以這個定位不是華人,是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聲音。」
公視在十多年前,就曾經提出國際平台的計劃,卻苦無資源,對抗新冠病毒的防疫好表現,讓台灣受到全球矚目 ,趁勢拓展國際話語權,各界都在期待。新冠病毒疫情的出現,正是台灣最好的機會,必須在這個時間點上,在國際占有一定的角色,向世界發聲,進一步掌握話語權。
立委吳思瑤:「公共的一個雙語的頻道,能夠用英語這個國際共通的語言,把台灣正發生的事、台灣的原生文化內涵、台灣的社會發展進步,都能夠對外呈現,那這應當是現在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立委李德維:「國民有更多的國際觀,這是我們對於這個國際台所期許的,比之於我們先去花經費讓全世界70億的觀眾看到台灣,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先把台灣做好。」
籌設國際影音平台,各界都有期待,但是否適合由公視負責,程序問題引發質疑。為避免爭議擴散,文化部29日發表聲明,決定終止與公視之間的「國際影音平台」委託案,但政策方向不變,文化部將持續徵詢各界意見,尋求最佳的執行方式。
李永得:「不管你是怎麼解釋,大家還是把它誤解成說政府好像要沒收公視,然後黑手又要伸進公共電視,這個我覺得對公共電視也是有非常大的傷害,尤其是有一些人藉這個機會去批評公視,然後又抹黑政府,那麼我覺得這個傷害是很大,所以我們為了止血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暫停這個措施。」
怎麼透過國際頻道讓世界看見台灣,又能兼顧內容的獨立自主,是一門大學問,而國內的公廣集團又該扮演什麼角色,羅世宏說:「必須是公共電視跟文化部是一個比較平等協商的狀態,而且在實際的執行過程當中,文化部應該要充分的尊重公共電視的專業性跟獨立性。」
倒數計時,掌握新聞開播的每分每秒,另一個頻道,好戲也正在上演,這裡是華視的主控室,身為公廣集團一員,肩負起媒體公共服務的責任,但華視長期自負盈虧,與公視的資源該如何整合,也是各界關注的議題。
主持人VS.李永得:「(那您對於華視跟公視整合資源,您有什麼樣的構想呢)那麼像華視就比較像韓國的叫《MBC》,韓國也有兩家公共電視台,它的純公共電視台就是《KBS》,所以它是沒有廣告的,它全部是政府編列的預算給它,那麼另外《MBC》它是公共電視台,但是它有收廣告。其實今年《NCC》在做評鑑的時候,所有的委員都一致肯定華視新聞的表現,甚至他們最後的結論是說,希望可以建議文化部,將華視轉型為公廣新聞台,做全天候的新聞。
「(不曉得您對於公廣新聞台這樣的想法,您有沒有這樣的規劃或期待)你現在不要問我這未來具體的規劃怎麼樣,像這個東西我覺得我如果是公共電視的總經理好了,我會跟大家一起討論、會表示看法,但是我作為文化部長,我是不會這樣去考慮,因為這個就是,我認為是媒體各自專業,我們負責的只是就是說,怎麼樣建立這個體制,至於說要做什麼頻道,不做什麼頻道,還是尊重專業去規劃。(那您認為台灣是不是需要一個公廣的新聞台,做全天候新聞的服務呢)這個我也不會表示意見。」
學者胡元輝說:「公共媒體法,它其實決定了公共媒體的定位,它決定了公共媒體的規模,它也決定了公共媒體的發展方向,那在過去來講,我們就是沒有一個好的法律依據,所以在這個(公廣)集團裡面的成員,其實每一個成員,某個意義上來講可以說它都可以各有發展,但它也都定位不明。」為了定位明確,在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任內提出「公共媒體法」修法草案,擴大了公共媒體的服務範圍,強調公共媒體屬於國民全體,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也要積極辦理國際傳播,促進國際合作交流,提供本國文化內容輸出。
另外,積極買回華視民股,並在兩年內整合央廣和中央社,草案承載著眾人的願景,但一年又一年都躺在行政院,距離到立法院讓委員們實質修法,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李永得:「最大的問題就是董監事產生的方式,為了不讓某一黨某一派,執政以後就完全來掌控,所以它設計了一個叫做審議委員,這是全世界獨創的制度。但是審議委員也沒有關係,但問題是它設定4分之3的通過,才能夠成為董事,這個比大法官還要嚴。」
除了董監事產生的門檻太高,經費也是一個大難題,李永得:「第二個就是經費的問題,現在公共電視頻道政府一年捐贈9億,華視進入公廣集團那時候,我記得一年也弄不到1億,但是又因為進入公共電視集團,所以限制了你很多在商業上的行為。那麼麗君部長在這個公共媒體法裡面,它有設計了一個叫做文化基金會,將來希望由這個文化基金會,來撥款給所有的公共媒體。可是問題是,文化基金會錢的來源,也還沒有確定。」
李永得說:「 我非常重視一點,就叫做權責相符,權責相符是所有制度能夠發生效用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權責不相符,現在公共電視的整個組織,在我認為就叫做權責不相符,所以你董事會產生不了,到底誰應該負責。」
立委(民) 吳思瑤 :「眼前的問題先解決的話,應當先從我們公共電視法裡頭來修正,我們來酌予提高公共電視每年9億的預算,撥補能夠提升,然後把4分之3高門檻的董監事的一個名單,通過的高門檻名額來給予一定的鬆綁。」
立委(國) 李德維 :「(假如設立)基金會又變成一個政府預算的白手套,其實我是覺得完全不需要,大家就回歸到這一個大公廣集團,到底需要多少的經費,我們每一年政府也好,我們立法院也好,大家好好的來研討。公共媒體法是一部想要解決問題的法案,但本身卻也遇上不少問題,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勇敢面對,在任內把公共媒體法修法草案,送進行政院,而現任文化部長李永得,也支持媒體公共化的大方向,也支持整合現有資源,擴大公共服務範圍。」
李永得:「因為你必須要提升台灣的公共媒體的實力,這才足以就是說去平衡,我們現在媒體的一些比較惡劣的環境,那麼同時我們對外、對於國際上,認識台灣的訊息,才會比較多元。」
前方的路還很長,未來台灣民眾,能不能像英國日本等國,擁有資源更豐沛、公共媒體規模龐大的國家,擁有訊息更完整、更具多元觀點的公共媒體,更為公共利益著想的頻道,讓公廣集團角色分工,更加明確的「公共媒體法」,將會是最關鍵的答案。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