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 鐵道專家蘇昭旭|我家就是博物館|華視新聞雜誌

林彥汝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每一座城市的發展,都和交通建設息息相關,這也是鐵道文化的迷人之處。在台灣,有一位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他環遊世界四十八個國家,至今也已經完成了四十八本和鐵道文化相關的著作,是華文世界的第一名。而熱愛鐵道和模型的他,還將自製的模型火車和鐵道模型系統,以及收藏的畫作、圖書等等,總共上萬筆資料,都公開展示在台南,他自己成立的交通博物館。免費開放讓民眾參觀。帶您來了解蘇昭旭和鐵道的故事。

已經停駛40多年的光華號,再度飛馳,栩栩如生的模型,讓時光彷彿倒流,氣笛聲,另一頭,則是已經消失的嘉義扇形車庫,曾經是南台灣蒸汽火車的大本營。

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第一個出場的這個火車是CK80型,緊接著進到昭合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箭弦上,這台火車一共有1000多台。」

一台一台細述火車的故事,他是蘇昭旭,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為我們展演從蒸氣柴油到電力機車,壯觀的百年歷史,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你有沒有覺得這是個很療癒的過程,而且他是台灣我們自己的自強號」。

親手打造場景,興奮的像個大孩子,蘇昭旭不只是模型收藏家,另一個身份,是目前全球華人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學者,高達47冊,其中一本,翻譯成日文,連續2年獲得金鼎獎和眾多獎項,他發下宏願,畢生以完成鐵道智庫全書,保存鐵道文化資產為己任。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我從小就很喜歡火車,雖然我不是住在鐵路邊,我的父親也不是住在鐵路局,但是在我從童年時,就跟他解下了不解之緣,從我大學畢業後,社會上雖然充滿許許多多的誘惑,我一直沒有放棄將鐵道,力足於台灣放眼全世界,乃至於編成鐵倒大辭典,所以是什麼原因激發了我,我只是忠於我自己內心中那個熱情,因此而且不讓他消失,所以用英文來說就是FOLLOW YOU HEART,並達到他,擦拭阿里山森林小火車。」

53歲的蘇昭旭,出生在嘉義,這套阿里山森林鐵道,是他最愛的收藏之一,火車開出,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他的建造是很獨特的,台灣一般人對這個是完全沒有認知的,總覺得台灣沒有外國人好,對我的家鄉阿里山一定是不遺餘力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是全球罕見,同時具備螺旋路段,和之字形的登山鐵道,蘇昭旭積極推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他以資料統計,證明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在海拔最高點,和海拔落差兩項特質上,超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登錄的世界遺產鐵路,讓台灣鐵道紀錄,在國際上備受矚目,也讓蘇昭旭拿下綠色奧斯卡獎。

蘇昭旭有上千張的鐵道畫作,他一筆一畫,將凋零的列車畫成了永恆,像這台CT231,已經拆解,在台灣再也看不到實體,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絕大多數都是自己親臨現場,但是,有些地方已經過去或消失,那必須跟別人借片子,那如果借不到,就從歷史的典籍自己去創作,那我們就必須用繪圖的方式,這三個的創作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因為我們必須穿越時空找到資料,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志業為什麼要走上一二十年」。

為了讓鐵道歷史完整重建,蘇昭旭歷經磨難,但苦盡甘來,多年來,他的畫作、照片,印製在郵票甚至悠遊卡和護照內頁上,蘇昭旭難得開放他的小書房,裡頭蘊藏上萬筆龐大的鐵道資料,和珍貴的原檔,還有他漫遊世界鐵道的足跡,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這是德國的有一次那是在冰天雪地,在冰天雪地大雪紛飛的季節,必須一個人到山裡面去,可以說是站在冰天雪地中取得的,這張嗎?這張嗎?,這台是東西德的邊境傳奇,部洛肯登列車。」

在雪地裡飛馳的一瞬間,為了拍下許許多多的鐵道,蘇昭旭花了20多年,走遍48個國家,拍下上萬張幻燈片,而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首先是家人未必會支持你,因為認為說你有才學、有能力,為什麼不去做公務人員呢,那尤其很多人覺得做鐵道已經落後,指導教授未必會支持你,他會告訴你社會上不會支持你要做航空等等的,要有包裝的數據,但是對我而言,就算我拿到了學位,但未必是我要的,但是世界鐵道的比較卻幾乎沒有人去做,因為要跑全世界,所以我盡量省吃儉用,穿的衣服吃的東西能省就省,甚至跑外地都坐客運,然後半夜才回來,因為最省錢弄到最後傷身傷心又傷肝。」

蘇昭旭對鐵道文化滿腔熱血,卻讓他歷經磨難,幸好,他沒有放棄,一如初衷,更難得的是,他將累積的經歷和知識,無償分享,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我去國外的時候,有很多知識查不到的時候,很多外國人都很願意分享,我才發現說國外有很多私人博物館,這些私人博物館都是熱情的種子,開成一顆盛開的樹,突然有一天我理解了一件事,台灣很常把知識和權力綁在一起,好像每一個要取得知識的人,就是為了某整權力。」

蒸氣火車開動囉,2007年蘇昭旭將住家改造成,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1樓客廳有世界各國鐵道模型場景,連廁所都擠滿,廚房餐桌也擺上大型列車,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這個博物館裝下我一生的熱情,裝下我一生還遊世界的典藏,讓每一個需要知識的人,你不用付錢免費你可以享用這一切,我只希望當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你在把這些傳給一切希望知識的人。」

總共四層樓的透天厝,有上萬座模型,每一台列車都能遙控,而光鐵道就有好幾種,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這不能搞錯」,精密的小零件,電線電路板,絲毫不能搞錯,蘇昭旭開玩笑的說,最困難的不是組裝分類,而是歲月的摧殘,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這最辛苦了,因為我已經年紀大了,要跪著,久而久之,我很希望有人幫我拿。」

蘇昭旭的身體日漸老化,他更擔憂,人們對鐵道歷史的記憶,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忘記、消失,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我們台灣最大的問題是,鐵路法跟鐵路組織一直跟不上時代,我們過去把他定位為交通事業,但如果把他當成通路產業,從文化資產來看,他是一條龍的,但是偏偏我們的鐵路法比較舊,那沒有鐵路資產保護法,很多火車,所以解決之道是要重編整個鐵路法,所以要有文化資產專章,這樣才不會將所有的古蹟都毀掉」,採訪最後,蘇昭旭帶我們到台南體育公園,這裡陳列兩部蒸汽機車,出生在戰火時期,過去差點成為破銅爛鐵,幸好2020年修復完成,氣勢磅礡。

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這張照片是我拍的,你看他現在就有受到文化資產保護法,所以有沒有變成古物,他的差別待遇很大」,蘇昭旭協助修復時的資料蒐集,為兩部老火車頭尋得身分,終於找到落腳的位置,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這台車子是在戰爭時製造非常的有力,有些彈孔沒有補到,我們現在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個彈孔沒有補到,打到麻花臉的,這是彈孔,而且很多都是12.7里米的那種,而且那個彈孔都是這個是位置,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經歷的戰火情況」。

每一部列車,背後都是一個故事,紀錄發展的歷史,承載著建設的重任和希望,串連起人們對家鄉的情感,蘇昭旭用一生的熱血,用一顆誠摯的心,成為守護鐵道的使者,傳承鐵道文化,鐵道研究學者蘇昭旭說:「萬物皆有其靈魂,但是就好像、好像,我剛剛說他或許他終其一生都在找懂他的人,我覺得鐵道的文化,是把小愛變成大愛,讓全民一起,讓更多人來讓每一件古物,都找到歷史的定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