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器捐移植 小二病童身心煎熬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2019年,台灣器捐人數有375人,創下歷史新高,但您知道嗎?目前在「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仍然有1萬多位病患,在排隊等待移植。像是,桃園有位國小二年級的病童,他的小腸壞死切除,為了維持生命、水分和營養,目前只能從靜脈,注射補充。他的生命,時時刻刻面臨危機!病痛的煎熬、活下去的渴望,如何衝擊著這些家庭?來看他們的故事。

活潑好動又愛搞怪,就讀小二的梁競喆,是三兄妹中的大哥哥,正要抽高發育的年紀,吃東西卻是他的大忌,一天只能吃300克的食物,大約5顆雞蛋的分量,只要梁競喆忍不住多吃幾口,媽媽就會繃緊神經。

看似結實的小身體,其實正忍受著病痛,他是短腸症患者,正在等候小腸移植。梁競喆體內接上人工血管,透過全靜脈注射獲得營養,他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小腸移植,是目前唯一一條生路,這些儀器和藥水,要跟著梁競喆,可能半年,數十年,甚至一輩子。

像梁競喆一樣,迫切等待小腸移植的患者,在亞東醫院,還有12個案例,因為等不到適合的器官,患者只能苦撐下去。雖然台灣每年器捐人數約300例左右,器捐率排進亞洲地區前三名,但漂亮的數字背後,絕大多數捐贈的器官,都是眼角膜。

扣除眼角膜後,器捐率只有百萬分之四到五,要突破重重困境,除了得讓制度更健全,還要翻轉民眾傳統的生死觀念,目前國內仍有上萬名的等待者,在苦難中,懷著重啟人生的希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