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頭屋 文資保衛戰 |被消失的漁村? |華視新聞雜誌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新北市

您去過東北角海岸的馬崗和卯澳漁村嗎?當地最著名的就是走過百年歷史的石頭屋聚落,以及海女們在潮間帶採集石花菜的景像!但您知道嗎?這些珍貴的美景與文化資產,卻正瀕臨消失危機!近年來,財團大規模收購土地,並要求石頭屋的居民拆屋還地。為了保有家鄉傳統和生活風貌,在地居民和文史團體展開串連,不但向政府申請石頭屋聚落文資保存,也同步利用社區導覽海女文化分享,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漁村之美,帶您前進東北角來關心老漁村文化斷根的困境。

浪花拍打沿岸,灑出一片雪白,綿延上百公尺的潮間帶,孕育出豐富生態,這裡是新北市貢竂區的馬崗,台灣最東邊的漁村。吳鳳嬌海女說:「今年的那個石花菜,那邊從我們這邊過去,沿路都沒有,只有我們這邊有,今年只有我們這邊最多,(螺仔)回去炒那個辣椒,蒜頭炒一炒,它就可以弄來吃」。

海蝕平台處處充滿驚喜,潮池裡或石塊下,看到許多珠螺和寄居蟹等生物,彷生態寶庫,而帶著大家探訪觀察的導覽員,其實是當地的海女。吳鳳嬌海女說:「我從事這個海女已經有50年,13歲就開始下海了,從這邊出生的,到現在老了,像夏天就是從四月開始,就開始下海去拔那個石花菜了」。

吳鳳嬌阿媽,已經超過花甲年紀,馬崗漁村裡有一群和她一樣,在海中奉獻數十年青春的海女,但隨著年紀老去產業變遷,海女文化也成了東北角,逐漸消失的海岸風景。陳罔市海女說:「我們這邊海女以前很多,現在已經都老了,(下水)如果沒觀察好浪,會被浪淹死,去海邊也是死很多了,很危險危險也是,靠海吃海而辦法,這支也是我的,這支是什麼,敲石花菜,要怎麼用,石花菜有這個附著物,這樣敲」。

78歲的陳罔市阿媽,12歲就跟著長輩採集紫菜,馬崗生活記憶館中,大部分的海女工具,都是罔市阿媽提供,這裡還保留了許多,馬崗的寶貴記憶,民間團體區公所,以及社區串連,用實際行動,讓馬崗不再被遺忘。

黃小姐遊客說:「這些東西都是非常有味道,然後可以藉由當地人,然後當地的素材,去把它介紹出來,我覺得這是現在我們大家,都會很有興趣很想知道的,一個小旅行的內容」。

吳小姐遊客說:「印象最深刻我覺得這都是,保留了很多歷史的痕跡,我們只是覺得,吃一碗石花凍35塊,可是沒有想到這35塊是經過,一大串的功夫,又是曬又是洗的,所以我覺得是口口皆珍貴」。

新北市貢竂區公所課員劉瑀潔說:「貢竂它漁村最大的特色,它其實是海女,於是我們就會選擇在馬崗,我們都是以高齡志工,為團體去做號召,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凝聚,這群長者的力量認為是說,他們是被重視的被支持的」。

馬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秀玉說:「它的柱子的地方,它是用那個就地取材,這樣砌成的,我們蓋房子要鐵,那有鐵它比較會生鏽,那因為它沒有鐵的成分在裡面,所以它不會生鏽」。

為了抵擋冷冽的東北季風,還有夏天的強勁颱風,拓墾的先民,打造出東北角的特色建築石頭屋,目前在馬崗,仍有二十多棟的石頭屋聚落,經歷百年屹立不搖,如今卻陷入傳統歷史文化,恐將斷根的困境。陳璽鈞記者說:「近年來開發公司在馬崗大量購地,甚至豎起了像這樣的告示牌,未來這裡可能規畫成,遊樂區或是飯店,也讓在地居民面臨了迫遷危機」。

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說:「過去整個東北角,其實石頭屋是非常多的,那但是因為隨著這種,都市的開發以後,大量地被改建,馬崗跟卯澳,都是因為過去,道路交通的不便,跟軍事的管制,意外被保留下來,可是我們似乎已經走到,最後的一個機會了,那這次機會假設沒有掌握住,那我們就看到,台灣的歷史,就在這塊土地上,一塊一塊地消失」。

從清代逐漸發展的馬崗,居民依海而生,但多年來只有地上權,土地卻是向地主承租,近幾年開發公司收購大約成的石頭屋建築群土地,2018年更進一步控告居民,要求拆屋還地,20多戶面臨拆遷。馬崗居民陳罔市說:「地主都沒有跟我們說,我們這個屋子財團買去了,都沒有說,老人家的家買去,沒房子可以住,外面跟人家租那個幾萬塊,是可以住多久,對不對」。

馬崗居民江阿媽說:「以前的祖先,都不會說經營這個地,有捕魚吃就好了,沒想到地沒人的,把它蓋起來,蓋起來後現在才被財團買去,現在頭很痛很煩惱」。

村民展開一場文化資產的守護運動,以石頭屋海男海女等文化特色,向新北市申請,登錄為聚落建築群,雖然最後闖關失敗,但居民不放棄,再提起行政訴訟救濟,而行動的發起人,是一對從外地來,卻一眼愛上馬崗的年輕夫妻。到了開店時間貓群自動靠上來,馬崗還有隱藏貓村之稱,目前約有隻貓在村裡生活,不時看得見牠們,慵懶歇息或散步,而這樣的靜謐清幽,正是馬崗的漁村魅力。

馬崗居民游伯軒說:「馬崗除了這個環境很好之外,就是說這邊的,會讓人感覺很有生命力,不會有讓你一進來,好像時間停頓的感覺,我那時候就跟太太講說,那我們搬過來住好了」。

馬崗居民游伯軒說:「那我們就是喜歡做什麼,那我們就是喜歡喝咖啡,那自己喜歡的東西騙不了人,喜歡的東西我們就去學」。

為了生活開了咖啡店,九份長大的游伯軒,2014年和太太葉貴嫻,移居到馬崗,原本打算落地生根,沒想到融入在地後,漸漸發現當地的開發危機。馬崗居民游伯軒說:「我是九份人,現在的九份讓人家感覺,就是比較商業化,然後本地人移出外地人移入,我當初就很害怕說,馬崗這個地方會變成那樣子的,那樣的遭遇,後來面臨到財團就是,準備要開發這邊的土地的問題,我們才意識到說不行,不能這麼讓這個地方,沒有被看見,我們一定要讓這個地方被看見」。

利用網路力量,宣傳馬崗之美,這個極東秘境漸漸受到關注,結合當地居民,推出導覽體驗活動,並和環團學者合作,共同守護馬崗石頭屋文化。馬崗居民游伯軒說:「這個地方假使,大家都不去關心,長期都不去注意的話,那它很可能就是,成為被掠奪的一個目標,那基於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我跟我太太就想那不行,我們一定要讓這個地方,就是發光」。

馬崗居民葉貴嫻說:「老實說做這些目前的運動,已經超過我的想像了,不在我的人生規畫裡面,但是我覺得事情來了就去面對,因為如果這是我們,夢想住一輩子的地方,那就盡力去維護」。

2020年7月,台北高等法院判馬崗居民勝訴,新北市府必須撤銷,先前不登錄聚落建築群的決議,但市府提出上訴,馬崗的文資守衛戰,仍是現在進行式,而這樣的危機感,感染了附近,距離只有兩公里的卯澳漁村。屋頂坍塌牆垣殘缺,但對照附近的低矮平房,仍可想見兩層樓石頭屋的昔日風華,這是卯澳具有140年歷史的吳家樓仔厝,早年曾做為商行碾米廠等場所,見證過漁村風光歲月。

卯澳吳家樓仔厝屋主楊林瑞說:「我們這邊有槍孔,早期的東西有槍孔的很少,我們樓下你看有兩支,那裡有兩支,還有樓上,這都是以前留下的槍孔,為什麼有槍孔,早期因為這裡算比較繁華,因為這邊海產很豐富,早期這邊海邊有海賊,表示這個大戶人家,所以說防衛心比較重」。

三種砌法共存,還有民宅少見的火型山牆,以及太陽圖騰,吳家樓仔厝閒置多年,後代之一的楊林瑞,砸下千萬元整合產權,希望透過官民合作,循古法整修復舊石頭屋,未來開放公益使用。

卯澳吳家樓仔厝屋主楊林瑞說:「馬崗這個事情,大家團結起來以後,我的動力更加強了,我要付諸行動,因為我們是在地出生,對這塊土地的那種感情和記憶,想要繼續把它留下來,我也知道今天做了文資,表示這個東西,無償來提供給社會大眾,這個我已經跟我太太,已經商量過了,我們反而擔心政府,他不同意我們拿出來做文資」。

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說:「在我們背後這棟石頭屋,它其實外觀在之前,就被扶上了水泥,他就把它咚咚咚一塊一塊敲掉,你看他就把它敲回來了,你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當居民可以復原的時候,你政府你要不要協助他」。

卯澳狀況好的石頭屋,已經不到十戶,居民阿吉自告奮勇修復住宅,仿擬古法補土,讓石頭屋重現原貌,但少了政府資源,能做的還是有限。卯澳吳家樓仔厝屋主楊林瑞說:「這棟房子蓋完之後,如果沒有政府來支援的時候,我下一代再我下一代,又一樣是這樣了又重來了,如果政府有辦法列為古蹟,把它蓋起來,以後這個房子,永遠是卯澳的地標,留給後代的人,不是只留給自己子孫,而是留給後代」。

老漁村樸實寂靜,在不經意的角落,總有讓人駐足感動的驚喜!面對開發危機,他們該走向何方?少了政府文資保存的保護傘,居民靠自己力量,是否能守住,淳樸美麗的原始風貌?不論結果如何,一場場行動已證明,在地居民對文化的認同,這些都是他們心中,珍貴且驕傲的資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