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嘉義縣
您喜歡布袋戲嗎?在嘉義有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組成了一個,布袋戲創意團隊三昧堂,團員都是志工,多數沒有布袋戲專業背景,但同樣的是熱愛布袋戲的心。在成員的合作下,一尊又一尊,具有創作者靈魂的角色相繼誕生。從原來只有木偶的展覽,到後來上台自己操偶演出,甚至代表台灣出國表演,三昧堂的規模越來越大,他們還以素人身分,拍起布袋戲電影,編劇是大學助理教授,執行導演是輪胎行的老闆,大家自學拍攝剪輯技巧,共同創造出媲美專業的作品,他們對布袋戲的熱情,一起來看。
三昧堂布袋戲電影《柔琴似水說:「紛紛世外走紅塵,大道元居太極先,易著青衫隨世事,玉虛高上至陽天」,女主角懷有精靈之子,遭到各大門派高手追殺,過程中出現英雄相救。有別於傳統掌中戲,大型精工布袋戲電影《柔琴似水》,呈現江湖情義,和感情糾葛的羈絆。
三昧堂布袋戲電影《柔琴似水說:「怨一聲為什麼為什麼運命,糟蹋著痴情的我,思念的心已經絕望只存孤單」,操偶師賦予戲偶新生命,透過細膩動作眼晴眨動,表達喜怒哀樂情緒,專業分鏡連腳步和手指都有戲,拍攝團隊是位在嘉義的,知名布袋戲團三昧堂。
嚴仁鴻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行銷總監說:「三昧堂一開始,是由七個對布袋戲,很有興趣的好朋友所組成的,然後大家都有收藏戲偶,後來我們就想說,那不然我們來試著自己來做做看,那就來辦展覽吧,那沒想到一辦成名,所以我們才一開始,有那種十五分鐘的小劇場,然後越演越大,開創了台灣布袋戲,演出的另外一種形式」。
2008年設立,三昧堂走過12個年頭,創作出220尊獨一無二的布袋戲偶,編排36個劇本作品,演過300多場戲劇,還有兩齣布袋戲電影,採訪小組前進拍片現場,獨家直擊三昧堂的幕後故事。蘇軒賓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來準備,三二一開始,這顆好」,用鐵架和人工草皮,打造簡約版布袋戲布景土台,人力有限、團隊的靈魂人物,創意總監嚴仁鴻,也投入當工作人員,在三昧堂不分你我,成員全是志工。
陳璽鈞記者說:「這裡是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也是三昧堂拍攝電影的地點,而這裡的一草一木,也成為他們最天然的道具」。
嚴仁鴻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行銷總監說:「爆破場景的沙,就是從這邊挖的,對就是我們所有的土,都是取之於表藝中心,用之於表藝中心,它反正灑出去之後,就回歸大地這樣子」。
玉飛龍和玉虛真人生死對決,爆破畫面讓氣氛更加緊張刺激!但鏡頭外沒拍到的是,拍攝團隊一次次的失敗和努力。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滿嘴都是沙,沒關係那是碳酸鈣,真的咬到沙,來三二一開始,拍外景都會有一些風,會干擾因素太多,你要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就是要求天,最多曾經NG過幾次,十幾次對,到最後沒辦法只能從中,選一次最好的,看一次回放,風吹得不錯,頭髮是怎麼,頭髮卡住了,毀了啦妳看,對不起」。
31歲的賴坊宸,是布袋戲界少見的專業女操偶師,一個重達12公斤重的布袋戲偶,在她手中仍然靈活有神,雖然賴坊宸也在其他布袋戲劇團工作,三昧堂更讓她樂在其中。賴坊宸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工作的氣氛是完全不一樣,因為大家是對布袋戲很有熱情,然後你才會去投入,而且我覺得說,他們的劇情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它有在,就是你會還是覺得說,它會觸動你的心,有時候演到那種,就是會傷心的戲,你就是會傷心」。
另一位操偶師多多老師王文志,出身布袋戲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有一身好功夫。他平日工作是地方電視台導播,到了三昧堂不僅是操偶師、戲偶維修師,還是電影的剪接師。王文志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其實我AE(特效合成軟體)是自學的,而且重點是它都英文版的,我英文超爛的,就要去查,對我還要去查字典,然後自己去線上查,或是看它那個軟體,怎麼使用之類的,就是覺得我很不可思議,就覺得自己怎麼有辦法這樣子」。
蘇軒賓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出場的時候,把那個仙天高人那種的氣勢,把它掌握出來,然後妳偶拿高一點」。
47歲的蘇軒賓,是這部電影《柔琴似水》的執行導演,從戲偶走位到分鏡,全是靠自學研究和經驗累積而成。蘇軒賓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比如說人家一部影片,要看一個小時,我們就要看個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這樣子,甚至我們可以把它慢動作播放,然後去檢視它,每一顆每一顆鏡頭,是怎麼形成的,我以前年輕的時候很天真,我就想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弄對,然後後來我才知道說,原來拍攝影片這件事情,是需要團隊的,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
加入三昧堂,讓蘇軒賓完成二十多年來的夢想,在不到十萬元補助下,三個月來不眠不休,完成布袋戲電影,但他真正的本業,其實是輪胎行老闆。頂著烈日熟稔地幫客人替換輪胎,這是在三昧堂之外,蘇軒賓的日常。不多話的他,特別鍾愛攝影和布袋戲,也是他生命的養分。蘇軒賓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就是我不管在做什麼事情,都和布袋戲有相關有關係對,包括我現在做的輪胎業,其實也就是為了要支撐,我喜歡布袋戲這件事情,興趣沒有經濟基礎做支撐,是徒勞無功這樣,你看味道都出來了,很香」。
輪胎行後方不到兩坪的空間,就是蘇軒賓的工作室,他也是位知名的戲偶雕刻師,圈內人稱他阿賓老師,平日拿著汽車工具,做勞力活的手,拾起雕刻刀做布袋戲偶頭,同樣細膩傳神。
蘇軒賓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我曾經有,就是外面的輪胎工作做完,然後馬上進來開始畫那個,偶頭的那個眉眼,在畫的時候客人進來,看到我在做,然後他就說,你也在做這個,你剛剛才做完那個,現在又能做這個,你真的是能文能武,這之間如何去轉換,我是沒有去想過,不過就是很自然的一個存在」。
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這些都是被時代淘汰的東西,會嗎對呀,為什麼我覺得很好看,你給人家說時代淘汰,這福師的,沈春福的對呀,看我的那個黑歷史,這哪是黑歷史怎麼說,這個就是我以前,準備要拍戲的東西」。
看到阿賓老師的收藏,團員們無不眼晴發亮!三昧堂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助理教授、工廠作業員、還有護理師等等,全是一群熱愛布袋戲的同好。嚴仁鴻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行銷總監說:「我們從小因為都是看布袋戲長大,那大家真的是對布袋戲,有一種瘋狂的執著,我們雖然沒有在營利,可是我們可以用布袋戲做很多事情,包含像很多正面的事,那很多人因為來三昧堂之後,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陳育仙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不管是做人還是說是,處事情那些態度都有轉變,其實我們以前都是自己,關著門來自己玩的那種,可是因為現在三昧堂要做推廣,所以我們就是變成要,就是原本掉了坑之後,就變成傳教的人,老師都笑說我們是邪教,對呀我們就是在傳達,我們的教義這樣子,就是我們很喜歡木偶,然後想要跟大家分享這樣」。
三昧堂布袋戲音樂劇《圓說:「也希望你不要忘記,我始終會在這裡等你,將來如果有人欺負你,讓你不高興,隨時都可以來找我訴苦」。
這一天三昧堂和迴響樂集合作,到佛光大學共同演出布袋戲音樂劇,他們首創的無戲台表演方式,操偶師直接站上舞台,少了距離讓觀眾更融入劇情。姜同學佛光大學學生說:「平常電視上看跟真正現場看,就感覺更不一樣,就更有臨場感的感覺,然後就會看得很入戲,然後就會跟著情緒一起帶動」。
劉同學佛光大學學生說:「能夠現場看到其實還滿感動的,就是一種以前的文化,一種傳承的感覺」。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說:「跟過去的布袋戲,非常非常不一樣,其實早期的布袋戲,大部分在演野台戲的時候,都是武戲都是打打殺殺的,可是這個布袋戲它裡面,就裡面有很深的劇情在裡面,非常非常感動人心,所以我看了以後,這個眼淚不聽使喚就掉下來了」。
陳有豐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雖然說(布袋戲)它慢慢地可能就是,走入一個比較式微的狀態,可是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想要去把它再拉回來,並不一定是要靠三昧堂,而是更多不同新的年輕人,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握好這所有的東西,怎麼樣去做傳承,怎麼樣去教導下一代說,木偶這個東西,是一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一塊寶」。
蘇軒賓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成員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對那守護它實踐它,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那我們在這麼短暫的生命裡,可以有這麼如此美好的感受,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嚴仁鴻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行銷總監說:「我們從小看布袋戲長大,那布袋戲裡面有一些忠孝節義,對朋友要講義氣,對親人要孝順,這些觀念都一直在教育我們,今天我們能有這樣的布袋戲文化,我們非常地引以為傲」。
一群素人從自製華麗戲偶,到結合音樂劇親自操偶演出,甚至代表台灣出國表演,一顆熱愛布袋戲單純的心,讓三昧堂的成員聚集在一起,共同燃燒布袋戲魂。當目標越來越大,他們也一步步,攜手完成夢想,打破傳統、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台灣布袋戲文化。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