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從一首詩到一座樹園的路 種樹詩人吳晟

林季霏 採訪/撰稿 吳之銓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還記得、國中課本裡、讀過的新詩「負荷」嗎?以「生命中最沈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來描寫父母對孩子的溫馨情感,這首詩的作者吳晟,今年76歲了,他是退休的生物老師,也是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筆的詩人。他創作許多詩作,內容表達、對台灣環境遭受破壞而憂心,同時,他也站出來捍衛土地,特別的是,他還身體力行,將自家二公頃水田改種樹,為後代子孫定下百年之約。而他的兒子吳志寧是名歌手,將父親的詩改編成歌曲,用溫暖的歌聲、唱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關懷。

吳晟詩人說:「與樹約定趕上早春時節,相約一起來種樹,我們會細心看顧,親密陪伴,傳給一代又一代」。

吳晟詩人說:「我們這個園區,主要是以前都是水稻田,那這片水稻田主要是我母親在耕作,所以後來種樹以後,就以我母親的名字來命名,因為我媽媽單名叫純,很有趣的就是她本姓是陳,台語唸起來很有趣叫單純,因為我母親經常會提到說,我們做人要單純,生活要單純,我們環境也要單純」。

走在滿地的落葉上,純園是一座完全不用化學農藥肥料的自然生態區,蟲鳴鳥叫蝴蝶蜜蜂飛舞,樹林分區種著不同的樹,肖楠櫸木烏心石,都是台灣原生種,吳晟詩人說:「你看看這棵,這叫烏心石,烏心石就是以前家家戶戶用的砧板,大概百年就可以這麼大,就可以成材,我常講說十年成樹百年成材」。

雖然還沒成材,但二十年樹價值不菲,純園的堅持卻是只送不賣,二十年前,吳晟在兩公頃的水田種下三千棵樹苗,刻意種得密集,為的是小樹苗變成大樹時可以送給人,在肖楠區就有好幾棵樹綁上紅色繩子,等著移植,吳晟詩人說:「這是我做記號,這是要送給人的,已經就是他們已經斷根,七八月的時候來斷根,過年前後就可以移植,可以移植」。

純園還有個盆栽區,種子掉落後長出來的小樹苗,移植成整排的盆栽,準備隨時送人,吳晟二十年的堅持,與樹約定不只是對自然許下的承諾,還有傳承自母親對後代子孫的關懷,他們的住家旁也種滿了樟樹,吳晟詩人說:「就因為我媽媽很喜歡樟樹,然後講了一個很有趣的話叫做,你現在趕快種,等你以後孫子要娶妻的時候,可以做紅眠床,我的生命歷程包括我的文學創作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當然是我的母親,因為我從小跟隨她去耕作,我的生活的核心價值,包括我對土地的信奉,還有愛戀,包括我對自然環境的一種理念,甚至我的詩句裡面,其實很多是引用,直接引用我媽媽的話」。

父母對孩子的愛,吳晟在當了爸爸後感觸更多,寫下了「負荷」這首詩,就像阿公和阿媽為阿爸織就了一生說:「綿長而細密的呵護,孩子呀阿爸也沒有任何怨言,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

改編吳晟的詩,譜成歌曲的人是他的小兒子吳志寧,二十年前他也曾跟著父親一起種下純園那片樹林,吳晟詩人說:「像我們當初在種樹的時候,他就會跟我說爸爸,我算很孝順,為你種樹,我說我們現在種樹不是為了我,也不是為了你,我們是為我們所有,一代過一代,我們的未來而種樹」。

吳晟將對世世代代的感情,投射在土地的關懷上,走在樹林,他關心地球暖化,後代子孫能不能有健康的居住環境,走在田埂,他擔心的是水資源被截取消耗,擔心工業發展逼得農業一步步退縮,吳晟詩人說:「那自然資源我們以前的教育叫做大地藏無盡,其實這一句是不對的,大地藏有盡,因為自然有限,水資源再來就是糧食,然後再過來就是自然環境的破壞,會有很多病毒,大煙囪串連小煙囪縱橫交錯,形成集團先密布暗管,丈量土地丈量水,丈量人的私慾有多深,撲殺魚撲殺蝦撲殺蛤仔和雞鴨,撲殺海邊植物和水鳥,挨家挨戶吞噬掉平靜與希望,連同世代傳承的記憶,家長們!請幫孩童戴好口罩,農民們!失去耕地」。

吳晟近幾年來為農民權益,為捍衛土地站上街頭前進立法院,他的長詩「制止他們」,用子女的角色,寫下對台灣母親的心疼,由兒子吳志寧改編成歌曲,阮全心全意地愛你親像愛自己的母親說:「不是你的土地特別香,因為你的懷抱這麼溫暖,我們全心全意地愛你,親像愛自己的母親,不是你的物產特別豐富,因為你用艱苦的乳汁,養大了阮」。

吳志寧歌手(吳晟之子)說:「在悲痛台灣的山林海岸被破壞的狀態,這其實很像我爸的個性,他很有使命感,對環境很有愛,可是我身為兒子我就很想要,他可以放寬心一點,然後生活開心一點,不要這麼大的壓力,所以在他那一首長詩的最尾巴,有一個,我們全心全意地愛你猶如愛自己的母親,這部分讓我感覺到,其實他會那麼的焦慮那麼地憂心,都是因為他很愛很愛這個地方」。

吳晟期待吳志寧可以承接他的志業,接手照顧純園,吳志寧也聽了父親的建議,大學時就讀興大森林系,但熱愛音樂的他最終選擇站上舞台,成為歌手走自己的路,高溫擠壓崩裂沈澱每一次變動都是艱苦的淬煉說:「從藍色海洋緩緩上升」。

意想不到的火花卻是,因為吳晟的詩,將父子倆又拉到同一個舞台,讓我們歡迎今天的嘉賓吳晟老師說:「他正年輕,雖然一再承受激烈的震盪,烈火焚燒,還有斧頭利鋸烙下的傷痕,和共同走過艱苦的台灣一樣,深刻的痛,讓他成長再成長」。

吳晟的詩,滿滿的是對台灣沈重的憂心,兒子吳志寧卻用溫暖的歌聲,觸動人們心裡最柔軟的感動,父子攜手合作,譜出對環境改變的希望,耐心等待消失去的可以全都再回來說:「敬拜上天,疼惜土地,感念祖先,阮是打拚的作田人」。

當年一心嚮往到台北組樂團的吳志寧,在「水田」這首詩歌中,揹著吉他回到家鄉,現實生活中純園裡的自然生態一個個回來,附近青農所種植的稻田,落實無農藥無化肥,用的是濁水溪肥沃的土壤種植,友善耕作正在發芽,而吳志寧帶著家人也回到彰化溪州老家,妳說給阿公聽姊姊把去年月曆剪碎說:「變成漂亮的圖畫」。

原本專為收藏書而建的書屋,多了孫女的遊戲空間,散落的玩具書本,打亂原本有條不紊的環境,卻多了人味三代同堂的溫馨,書屋外有用樹枝搭蓋的裝置藝術,是吳晟的太太向自然農法學習的堆肥場,吳晟詩人說:「這是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這種堆肥的概念,古早的田,古早的樹園,主要都是沒有化學肥料,都是靠這種天然的有機肥,其實我真的是非常的擔心,很多農田,包括我們溪州鄉的很多一些果樹園,如果你繼續一直用除草劑,繼續一直用化學肥料,那這樣子長期以後,那個土壤就會慢慢會死掉,那如果用有機肥,它會使土壤活化,它不但有養分,而且會使土壤一直保持活化」。

每一位來訪的客人,吳晟都不厭其煩地一再介紹,如何從自家開始做環保,愛土地不只用詩不只用歌,他更重視,生活實踐,希望每個人愛這塊土地如同愛家人般,刻畫進日常生活裡,為世世代代的未來留下美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