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珮瑜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懷舊結合創新,這樣的概念,也正點燃、許多鄉鎮的創生之路。您造訪過桃園的博愛商圈嗎?1980年代,這裡被稱為桃園西門町,小吃店、服飾店和電影院聚集,是許多六.七年級生的青春回憶,只是隨著都市轉型,人口外移,商圈也漸漸凋零!為了重振往日榮景,當地出現了「文創陪伴師」,他們義務協助老店改造,而老產業的第二代,則是返鄉接班,力圖傳承與復興。「許家鄉一個未來」系列報導,繼續前進桃園。
廖惠娟文創陪伴師說:「我們現在來到,我們桃園古城區景福宮,也是俗稱的大廟,那景福宮其實在我們桃園古城區,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
這一天,兩位外地遊客,在文創陪伴師廖惠娟廖姐的帶領下,展開一趟文藝復興之旅。廖惠娟文創陪伴師說:「景福宮本身,它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那同時它也是,列為我們的國家縣級二級古蹟,這大概在桃園市區裡頭,它是非常少數的重要的一個廟宇中心」。
對著外來的遊客,說著古蹟的前世今生,為了能夠推廣在地特色,活絡古城區,桃園博愛商圈,近年出現文創陪伴師,免費帶著遊客導覽當地的城市風貌。別看她對於桃園的在地文化娓娓而談,其實她並非當地人,年前,跟著社造專家老公林進興,踏進了桃園古城區,這一來,就讓她決定,必須完成丈夫未完的遺願。廖惠娟文創陪伴師說:「因為當時其實在104年,開始做的時候,其實林老師花了很多的心力,在幫整個古城區,其實它有一個十年的建置藍圖的規畫,跟一個理想,所以其實這幾年當中來講,我們也一直按這樣的藍圖,逐步逐年逐步,很有步驟很有方向很有計畫去做」。
廖惠娟的先生林進興,曾參與過台北晴光商圈寧夏夜市西門町和後站商圈改造,2015年夫妻倆接下桃園博愛商圈活絡古城十年計畫後,沒多久丈夫就辭世,但廖姐沒有被擊垮,帶著對丈夫的思念,留下來守護古城,廖惠娟文創陪伴師說:「我想地方人士,他們都還是有自己,相關的步驟在去做這些事情,所以我等於是看到地方人士,這樣的自覺跟這樣的努力,我覺得我們現在再來做的部分上,我們也希望能夠完成林老師當時在幫大家規畫,這個十年藍圖當中,我們也希望是能夠逐步把它實現」。
廖姐在活絡老商圈的過程中,發現周邊許多店家都是老字號,老闆平均年齡60歲,該如何讓長輩們參與,須有人主動提供諮詢。嚴珮瑜記者說:「桃園博愛商圈,過去號稱是桃園的西門町,可以想見當時是有多麼的繁榮,不過隨著市區轉移,商圈也逐漸地凋零,因此文創陪伴師,就扮演了重要的存在」。
張得均文創陪伴師說:「媽媽秀佩,我跟你講喔」。
他張得均,廖惠娟與林進興的得意門生,也是當地飯店業者的第二代,從父親手上接下家業,先面臨到的卻是客人的質疑。張得均文創陪伴師說:「2008年那年剛好,我爸爸在08年那年,就走掉(過世)嘛,當時我們有很多的客人,在寫說飯店裡面不錯,可是外面好破敗,那我在想對啊,外面破敗,我們能夠做什麼呢,我什麼都不能做,我頂多能把我飯店裡面做好,外圍這邊我根本沒有辦法,心有餘而力不足,早期因為這邊叫做我們是古城區,這邊又叫嫁妝一條街,你現在所處的這個博愛路,以前整條路都是皮鞋又叫皮鞋街,其實我們還可以看到,其實現在還是看得到一些過去的景象,是沒錯」。
曾經的繁盛,二三十年前開始變調,人口也逐年下滑,不忍昔日繁華的商圈凋零,六年前,張得均成立桃園市博愛特區文創商業發展協會,出錢出力,分文不取,跟廖姐共同推動地方創生,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要讓老一輩人,接納新事物,實在沒那麼容易。文創陪伴師張得均說:「在那邊嘶吼,吼什麼,吼什麼就說,封街你們比小英還大啊,為什麼整條街都你們家的啊,你們要幹嘛就幹嘛,因為他們要做生意嘛,我想說,我們封街可以辦一些活動,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裡」。
立意雖好、但要所有店家理解與配合,可是一大工程,而執行中,反彈的聲浪,多半來自不理解,文創陪伴師,除了提供資源,正好能夠化解阻力,讓習慣單打獨鬥的店家們通力合作,更重要的是,吸引下一代願意回來接棒。蔡秀佩鐘錶店二代接班人說:「你這樣子一天最長最長的紀錄,坐在這裡修錶多久,大概十幾個小時」,熟練修著機械錶,不同於外界的刻板印象,修錶行家多為男性,桃園博愛商圈內的這間鐘錶行,是女兒擔大任。
蔡秀佩鐘錶店二代接班人說:「因為這個行業比較少人做,所以我們就想說回來做一些,跟人家比較不一樣的那個技術這樣子」。
專攻國貿會計的蔡秀佩,原本與多數的年輕人一樣,想留在大城市裡工作,卻又掛心,家鄉年邁的父母,看見文創陪伴師們大力推動商圈發展,於是,她放下心中的猶豫返鄉接下父親的老店,這個決定讓母親好欣慰。周玉雲鐘錶店老闆娘說:「你現在那麼年輕,你又是女孩子,現在也沒有人在學那個學徒,那個手錶學徒很少,都是男生你不要去,她說沒有關係我為了我們這個店,我們一定要不要這樣斷掉,一定要再傳承才可以」。
走過半世紀的鐘錶店,不再面臨無人接班的窘境,而近年,隨著文創陪伴師的大力推動,像她這樣的年輕人也逐漸變多,就在距離鐘錶行500公尺外,這家1989年開業的訂做西服店,也正出現全新樣貌,老闆兒子陳又睿原本從事電子業,是一般人眼中的科技新貴,從沒想過要傳承父親的技藝和老店,但三年前他突然轉念。陳又睿西服店二代接班人說:「當初也是有一天我下班之後,然後爸爸就問我說,你有沒有意願,想要就是接這間店,把我的技術教給你,然後爸爸的意思也是說,我們現在這種西裝訂製西服,手工的就是算是有點斷層了」。
一針一線,從頭學,陳又睿想延續的不只是老店精神,還有他腦海中滿滿的兒時回憶,西服店最輝煌的時候,半個月可以做二十幾套西裝,現在頂多四五套。陳又睿西服店二代接班人說:「因為我是覺得這門技術,如果說沒有傳承下去,我是覺得有點可惜」。
盼能重拾往日的榮景,也讓父親辛苦一輩子的心血,得以延續,傳統產業第二代,正逐漸成為地方上的中堅力量,也帶動桃園博愛商圈的創新與發展。
曾威智咖啡烘焙廠二代接班人說:「黑的部分把它挑起來,破裂豆的部分把它挑起來,然後貝殼豆也把它挑起來」。
他曾威智,頂著電機博士的高學歷,返回家鄉、做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行業,半路出家,投入咖啡產業,他沒當兒戲,反而更加努力,從烘豆開始,一整套流程,全都自己來,只為了能沖出一杯充滿孝心的咖啡。曾威智咖啡烘焙廠二代接班人說:「她本身就喜歡這種有果香的味,果香的咖啡,所以今天就準備這支豆子沖給媽媽喝」。
媽媽在一旁,眼神全是驕傲,對她而言,一杯咖啡,都因兒子的這心意更飄香。曾媽媽咖啡烘焙廠老闆娘說:「我只能做他的後盾,我時常跟他講兒子你不用擔心,你就做就對了,你就盡力地去做,我非常珍惜我這個兒子,因為他真的協助我們很多」。
原本沒落的老城區,如今,在兩代聯手,以及文創陪伴師的努力付出下,共善共好不再只是信念,而是具體實踐。曾威智咖啡烘焙廠二代接班人說:「因為這個商圈現在年輕人比較少,那我希望說用咖啡這種商品,看可不可以吸引年輕人,來這邊聚集,因為現在這邊周邊,開了很多文創的商店」。
這條古城的復興之路,整整走了六年,數字會說話,根據桃園市經濟發展局的統計,整個桃園市商業登記家數,自104年的49,023家,增至109年的59,020家,其中,近五成集中在博愛商圈,當地店家的閒置率,也從原本的八成降為六成,當人潮回流,景氣復甦,接下來,就看年輕世代如何守成兼顧創新,為家鄉古城增添新的風采。張得均文創陪伴師說:「我想要做一點真的,花了那麼多時間錢或是精神,我希望是真的有一點,可以留在我們地方上的」,廖惠娟文創陪伴師說:「大家共同的願景與夢想,我們也希望把這樣的成績,能夠可以交給下一代的年輕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