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豐瑋 潘建任 報導 / 台北市
短短不到一天,「校正回歸」登上網路熱搜排行榜第一名;不過,「校正回歸」真的是台灣首創的新名詞嗎?又為什麼會有像雙北市長說的,多達六天的「時間差」呢?我們訪問了防疫專家,其實真正導致校正回歸的原因,還是出自於篩檢流程關卡眾多,一旦數量多、量能不足,就會發生嚴重塞車!而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在國外疫情嚴峻時,也很常見,並且有對應之道。
台北市長柯文哲(05.22)說:「校正性回叫什麼,回歸性什麼,校正回歸搞不懂。」什麼是校正回歸就連柯文哲都霧薩薩,只是加上數字回歸後本土確診數量暴增,為何篩檢過程得耗上這麼多的時間?來看看PCR檢驗流程,從醫院的每日採檢再將採檢個資輸入傳染病通報系統,接著把檢體送中央指定實驗室,得經過層層關卡才能被公布出來,而最主要的卡關原因,在於這中央指定實驗室。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林慶元說:「(CT值)30以下其實現在沒有問題,30以下叫作零界值,這部分會由CDC來做確認的工作,所以這一關也可能會比較久。」
案例回歸到底是蓋牌還是掀牌?推估檢驗量能不足行政塞車,仰賴中央實驗室還有PCR檢驗等候結果時間過長,造成時間差不斷擴大。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PCR檢驗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採檢後,要到三五天才會有結果出來,這個如果對一個高風險的族群,那我們這個三五天的管控,就會造成公共衛生上很大的負擔,如果量一大,那公共衛生上根本沒辦法負荷。」
其實,台灣如今面臨的,過去其他各國也經歷過,專家說所謂的校正回歸就算是新名詞,但實際的作法其實各國也都有先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陳為堅說:「美國的一些資料庫,你去看以後它都會跟你秀兩個資料,一個是高高低低當天的通報量,可是它在畫趨勢的時候,都會說這是七天的平均值,系統越大你會碰到的情況越多,所以你太單單計較當天的高低變化,有時候反而會誤導。」只不過塞車現象恐怕導致空窗期,專家也喊話短期內得盡快改善。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