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宗良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由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TRITON」(FORMOSAT-7R)衛星,已於日前完成最後一塊拼圖,即裝上太陽能板,完成全部組裝工作;接下來在完成後續一系列環境測試及功能測試後,預計將於今年底達備便狀態,最快明年第一季在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法國亞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的織女星C型(VEGA C)火箭發射升空。
為海面風場而生 獵風者衛星82%MIT
獵風者衛星是觀測風場的衛星,原屬於「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中的自主衛星(FORMOSAT-7R),後因任務調整而命名為「獵風者」。不同於福衛七號直接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GLONASS)所發射經過電離層與大氣層折射的訊號進行觀測,獵風者搭載國內自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海面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訊號,利用訊號反射的物理特徵推算海面風速。
獵風者衛星是繼福衛五號之後,第二顆由台灣自製的衛星,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台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台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獵風者衛星升空後,也將驗證由台灣自主設計製造的10項關鍵元件與技術。
「獵風者」的名稱是透過公開遴選而來,英文名稱「TRITON」則是根據希臘神話提出。TRITON是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頓之子,除了繼承象徵海神的三叉戟,還有一個海螺,每當他出巡時,便會吹起海螺揚起風浪,具有控制風浪的能力。
獵風者組裝完成 低軌衛星台灣不缺席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獵風者衛星傳承福衛五號經驗,並進一步提高自製占比,包括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光纖陀螺儀、導航接收機等關鍵元件,以及重要的酬載儀器,都是台灣製造,太空中心並發展了多項關鍵技術,顯示我國已具備打造衛星的實力;再加上台灣原本就已經相當成熟的地面設備及相關技術,全球低軌衛星熱潮,台灣將不會缺席。
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台灣自製的GNSS-R儀器係使用自主技術進行韌體優化,最多可同時接收8組資料,於東亞區域還可接收日本QZSS準天頂衛星系統的反射訊號,性能優於國外的儀器。加上資料處理與應用相關技術,完全由太空中心與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開發,更能有效提升資料的應用層面。
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獵風者衛星裝上太陽能板後,完整的衛星將接續進行質量特性量測、震動、音震、分離爆震等測試,以及最後的全功能測試;待測試完畢並通過運送前的審查會議,即表示衛星達到可以發射的備便狀態,等待啟運至法屬圭亞那。
獵風者衛星將在550~650公里高的衛星軌道上,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及GLONASS發射並經海面反射的訊號,根據該訊號計算出的海面風場資料是目前最缺乏的氣象資料,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與空污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可說是一顆氣象衛星也是科學衛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