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風光 海中精靈消失了?|鯨豚守護者|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金門縣

從金門到台灣海岸,海中精靈的足跡漸漸消失了,背後埋藏著哪些因素?和台灣發展海上風電是否有關聯呢?根據保育團體觀察,從2015年,離岸風電潛力場址公布後,鯨豚在苗栗的擱淺數量增加了一倍,在彰化更增加六倍之多,其中影響最甚的,就是一級瀕危物種的「露脊鼠海豚」。海上風場的建置施工,該如何避免對鯨豚造成生命威脅,海洋悲歌又如何帶給人們血淋淋的教訓?

一隻露脊鼠海豚小寶寶,在沙灘上奮力掙扎。2020年8月11日,米克拉颱風直逼金門,外圍環流掀起的風浪,讓一隻剛出生的海豚被沖上金門成功海灘。海巡署人員發現後,立刻展開救援行動。2020年,金門一共出現19起鯨豚擱淺悲劇,其中有18隻,被人發現時都已死亡,這第一隻活體,不只是當年僅有,也是近3年來上岸的唯一活體海豚。

金門水試所海洋課課長陳盈廷說:「基本上擱淺的個案,都是已經死去的個體。金門並沒有做活體救援的經驗,那次其實是在颱風假的下午收到訊息,印象很深刻。」金門水試所鯨豚救援人員鄭映廷說:「組裝臨時池讓牠進駐,人要24小時扶牠帶著牠游,牠其實沒辦法自己浮。」

離島照護鯨豚的資源不豐,在眾人努力之下,小海豚健康狀況似乎有所改善。兩天後,8月13日情況卻急轉直下,團隊趕緊聯繫有斷層掃描的動物醫院,卻束手無策。鄭映廷說:「牠要走之前,牠有一瞬間會自己游了,一個多小時之後,牠情況就開始不樂觀。」陳盈廷說:「牠最後還是沒有活下來,不過也給水試所跟金門,很可貴的生命教育。」

本該暢遊大海的鯨豚,為何擱淺?專家指出,除了遺傳疾病之外,其他全和鯨豚生存的海洋環境息息相關。有22%誤捕、17%感染死亡,3%船隻撞擊,另外51%因為形體嚴重改變,無法判斷。除此之外,誤食人類廢棄海漂垃圾或是海上工程噪音等,也會對鯨豚造成不良影響。

台大獸醫系教授楊瑋誠說:「台灣海豚的死亡原因,其實跟人類是有很大的關係。譬如人類造成牠的緊迫,人類造成牠體內有汙染物的蓄積,或是人類使用漁網纏繞讓牠的身體受傷,還有我們的垃圾,也會出現在海豚的肚子裡面。不是像我們以前所認為,擱淺是一個物競天擇。」

全台露脊鼠海豚數量不明,但自從2015年公布苗栗、彰化海域潛力風場後,身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牠們,卻成了主要受害者。

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曾鉦琮說:「苗栗在2015年以前,最高年擱淺量7隻、最低2隻,2015年以後,最低3隻、最高13隻。用平均值來看,以前一年才4.5隻擱淺,以後一年是8.3隻,上漲了84%,這是非常明顯的。苗栗風場剛建造的那一年是2019年,2019年苗栗來到有史以來擱淺的最高隻,13隻。」

連續五年,露脊鼠海豚都是全台擱淺數量最高的鯨豚物種。曾鉦琮說:「怎麼這麼巧,在苗栗風場蓋的那一年,擱淺數據開始上升。彰化在2015年以前,1隻、3隻,2015年以後最高是去年9隻,今年到現在彰化是7隻,以前一年平均1.5隻擱淺,2015年以後一年平均5隻擱淺。」

就連接觸鯨豚救援17年,經手鯨豚擱淺案件上千件的「象哥」郭祥廈,也認為離岸風場建設的環評,應該納入露脊鼠海豚的保育。中華鯨豚協會專員郭祥廈說:「露脊鼠海豚生活的環境,會比中華白海豚再外面一點,大概五、六十公尺,三十公尺水深的位置。事實上牠們的棲息環境,跟現在的離岸風力發電機,有一些風場重疊。」

曾鉦琮說:「水下噪音除了打樁,還有施工船、船隻的活動,噪音也是需要被考慮的。船隻在全速移動的情況,會產生非常大的噪音,露脊鼠海豚的生理緊迫值是127分貝。」郭祥廈說:「我們現行的規範,體型比較大的是160分貝。但事實上露脊鼠海豚的體型比較小,牠對於噪音的耐受程度是更低。」

事實上,在離岸風場環評初審會議上,開始有環評委員要求開發單位,提出對露脊鼠海豚的監測與保育。環評委員張學文說:「我們的評估,一般都是針對白海豚或瓶鼻海豚。露脊鼠海豚比較敏感,請提出施工期間對牠的影響,尤其是打樁、布設海纜可能也有影響,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對策。」

台大獸醫系教授楊瑋誠說:「台灣的鯨豚很常發現有一些受傷,所以用X光機做診斷,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海豚如果牠是活著的時候,必須要穿防護衣。」致贈中華鯨豚協會,一台「攜帶式鯨豚檢測高頻X光機」,首次有離岸風電開發商,表達對國內鯨豚救援的支持。楊瑋誠說:「大部分的海豚擱淺,都是離死亡沒有太遠,所以如果要送到醫院做檢查,是比較困難。」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祁偉廉說:「牠是活體的時候用得上,其實在一些個體,新鮮的屍體也用得上。獸醫師,有的時候不但是救活體,同時也是獸醫法醫。」

台灣擁有優異風力發電條件,各界引頸期盼迎來綠能新世界,但也不能用海洋生態來換。曾鉦琮說:「風場必須要自覺,綠能應該是要用保護環境的角度開發。而不是只要保護好國家說要保護的就好。」

湛藍大海中,綠電乘風而起,但守護海洋的共同目標,別忘了海裡生物,正用生命敲響警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