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攜手 打造市場新風貌|老鹽埕新開張|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林際翔 攝影/剪輯  / 高雄市

您可曾想過,潮溼昏暗的傳統市場,經過改造,也能充滿文青氣息嗎?高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興建於1949年,歷史超過一甲子。二戰年代,這裡是駐台美軍採買物資的重要據點,繁榮熱鬧人潮不斷。只是當美軍撤防,老城區風華不再,市場也只剩下十幾位老攤販。直到青年設計團隊進駐,啟動了長達八個月的翻新改造工程,鹽埕老市場才終於展現新面貌。除了還原日式木造天花板,引進天光,文青風格也吸引許多青年攤商進駐,當鹽一市場揮別老舊印象,能否創造新的美好時代?帶您來看。

早晨的高雄鹽埕第一市場,攤販們手上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入口第一家豫豐麵鋪,是傳承七十年的老店。每天早上,第三代的婁老闆兄弟檔,都會分工合作遵循古法製麵。製麵鋪第三代婁景雲說:「現在生意不比以前,差很多,我看父母他們那時候,都就五、六點就來做啊,都要做到十一、十二點才回家。那時候鹽埕區很熱鬧,人很多。」

高高掛起麵條,婁家兄弟工作的身影,是市場裡著名的風景,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拍照。後方的婁記饅頭,由麵鋪兩兄弟的叔叔嬸嬸經營,人人都喊他們一聲婁伯和婁媽,兩人工作時不時地俏皮拌嘴,讓客人等待出爐的時間,生出不少樂趣。饅頭店第二代婁媽說:「以前這邊是人擠人的地方,整條街都是滿滿的人。」饅頭店第二代婁伯說:「老顧客每天就占了大概三分之二,原本的小朋友當爸爸了,再帶他的小孩來吃。」

鹽埕第一公有市場,興建於二戰之後,至今已有70年歷史。1950年代因為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讓整個鹽埕區成為繁華港都,人潮曾經盛況空前。

肉脯店老闆阿娟姨說:「以前我們還有灌香腸,現在因為半退休了,就沒做那麼多了。」角落的合成肉脯,老闆是年近七十歲的阿娟姨,原是台南人,婚後跟著夫家操持店鋪生意。如今老伴和長輩離世,她仍然堅守,一路走來48年。<阿娟姨說:「以前我們這個店要五個人顧,有一些肉鬆、肉脯、香腸還有肉燥。差不多六、七點,人就很多了,差不多四十幾年前了。」

1979年台美斷交,美軍撤離,鹽埕風華不再人口流散。風光一時的鹽一市場,在昏暗的水泥和鐵皮掩蓋下,彷彿被世人遺忘的垂垂老者。充滿朝氣的招呼聲,微微打斷市場繁忙的運轉。社區規劃師羅文昕,身為台南子弟,來到高雄就讀大學之後,在這裡落腳超過十年,高雄就像她的第二個家。

社區規劃師羅文昕說:「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我來講是最想做的事情。現在這裡,的確就是另外一個家鄉,我希望自己的家鄉,變得再更好一些。」

2017年,羅文昕加入地方創生團隊,駐點鹽一市場,花了五年,成功在攤商阿姨伯伯們的心裡,刷出存在感。羅文昕說:「我來到這裡,他們想說到底來這裡想要幹嘛,怎麼人的工作,是整天聊天。然這半年下來,阿姨們慢慢地,知道說我什麼時候放假。默默地知道,在他們心裡面,好像開始刷到一些存在感。」

市場夥伴的熱絡寒暄,在光線聚焦下,更為市場的人情味加溫。市場第二條走道的洪阿姨肉鋪,開業七十載,延續父親服務親切的態度,收服不少老顧客的心。老顧客說:「洪阿姨人很好,都會算我很便宜。」

建築師林光浩說:「原來的天花板,是覆蓋著整個空間,當時是看不到整個屋架,沒有光線,氣味也不好。」林光浩說:「空間的不友善,很容易會覺得去超商比較乾淨。」設計師善用舊木料和燈光,讓遊客的視線,自然聚焦在天花板上的傳統日式結構。設計師辜達齊說:「讓大家看到這些物件的存在,不是讓它變成一個全新的,不是讓過去在這裡的記憶全都不見。」改善挑高和照明,市場內部變得視野開闊、空氣流通,小小細節,令人耳目全新。

今年28歲的阿賢,從旗山勇闖鹽埕老市場創業,賣的是阿嬤祖傳的好粿。他年輕的身影,在攤商阿姨們之間分外顯眼。青年攤商李瑞賢說:「上禮拜第一次來,早上阿姨們有跟我們講解,很熱情說,說不用這麼早來,晚一點來就好,這裡的關係很密切。」李瑞賢說:「鹽埕市場,這裡就是把新的跟舊的東西融合在一起,我想像晚上的時候,這裡也是很熱鬧,大家一起聊天,互相認識。」

記者蘇韋宣說:「來到中午,生鮮攤販陸續打烊,不過鹽一市場,已經準備換上另一番風貌。到了晚上點亮燈光,鹽一市場變成文青市場,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青年攤商。」

青年攤商Ivan說:「四年前我們還在社群網站時,就非常熱絡地吃美食,或者是旅行的地點。甚至拍出自己的心得,獲得一些好的迴響,所以想說,把這件事具體化,變成課程。」入夜之後,燈火通明的鹽一市場,吸引年輕的面孔湧入,和早晨的光景彷若兩個世界。

在Ivan的攝影小教室斜對面,有一間義式手作披薩店,正飄出餅皮的焦香味。熱愛料理的陳泰翔夫妻,原本在台中開了一家義式餐廳,卻因為身體不堪操勞負荷,結束營業回鄉休養,就在這時,鹽一市場的機會出現在眼前。

青年攤商陳泰翔說:「因為這是老舊的市場,因為我們進來,會有很多年輕人進來,他們也可以感受到市場的人情味。這個氛圍,會慢慢地圍繞著,我覺得還不錯。」陳泰翔說:「我覺得舊市場,如果都沒有做改變的話,它就沒有了。利用這些沒有擺攤的地方,然後開放這些空間,青年們想要創業,各式各樣的東西都有,就會很熱鬧。」

七十年來,鹽一市場幾乎被高雄人遺忘,店鋪的鐵捲門一間間深鎖,直到年輕人被低廉的租金吸引,前來打造創業圓夢基地。青年攤商何嘉峯說:「這我自己研發的配方,我覺得外面的西西里,不是太甜就是太酸。」青年攤商王秉正說:「我在鹽一市場開一年多了,主要是因為我姊姊也在這裡開。那時候,她剛好知道這邊有一個出租的店,就問我要不要做,我想說就試試看啦。」

老市場成為年輕人孵夢的場所,終於亮麗翻身,找到存在的新意義。林光浩說:「傳統市場的沒落,是老年化的結果,年輕人願意挽起袖子進到市場,買跟賣的情境,我覺得被延續下去了。」阿娟姨說:「因為年輕人,他們都是賣下午跟晚上,晚上就不會覺得,那麼冷冷清清的,就比較熱鬧。」陳泰翔說:「我希望,它可以拓展到原本買菜的阿姨阿婆,讓她們也可以接觸到,年輕人新的東西。」

羅文昕說:「對於我來講,菜市場唯一沒有辦法被取代的,是人情味這件事情。人家常常在講的一句話,人的一生中一定有一座菜市場。對我來講,無庸置疑就是鹽埕第一公有菜市場。」

晚上八點,周遭店鋪逐一打烊熄燈,夜色籠罩下,鹽一市場彷彿一座燈塔,正為老鹽埕點亮新風貌。超過一甲子的菜市場,延續老店家的真情,融入新世代的活力,走向新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