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校回春 農村新生機|阿公阿嬤上學去|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 嘉義縣

一群渴望上學的阿公阿嬤,跟一間廢棄超過30年,曾被稱「鬼屋」的國小,兩者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嘉義布袋鎮。2019年,在返鄉青農蔡吉隆的號召下,嘉義布袋菜舖社區的居民們,將廢棄的正義國小舊校舍改造活化,平均超過75歲的阿公阿嬤們,成為復校後的第一批學生。當年坐滿小朋友的教室,如今成為長輩們的長照據點,更是每周固定開張一次的老人食堂。一間廢棄國小,一群在地居民,如何重新喚起農村活力?接下來,我們的鏡頭,跟著阿公阿嬤們一起上學去。

早上八點半,94歲的蔡莊綉里阿嬤,總會守在家門口,不斷來回張望,這是她一天當中最期待的時刻。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莊綉里說:「以前我爸爸很窮耶,很辛苦,我沒辦法讀書,而且家裡七個孩子。」九點一到,熟悉的喇叭聲準時響起,上學的時間到了。

這台九人座迷你校車,周一到周五定期出動,車上載的全是阿公阿嬤,平均年齡75歲。他們的目的地很特別,是廢校超過30年的,嘉義布袋鎮正義國小。走起路來,拄著拐杖彎著腰,這群大齡同學們,好學精神完全不輸人。這趟短短十分鐘的上學路,她們已經等了將近70年。

嘉義布袋鎮菜舖里里長莊啟佑說:「我就是被她們感動到,現在沒人我也出來開。每天大家這樣很認真起來上課啊,聽到要上課,比什麼都快樂。」這天的手作課,任務是縫製布偶,目的是減緩老化,訓練手部肌力,87歲的黃復龍阿公,向記者秀出他的拿手絕活。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黃復龍說:「我還可以穿針,我的眼睛多銳利耶,我都吃龍蝦保養。」

教室裡,最年長的學生是她,98歲的莊翁兜,連年輕人恐怕都做不來的縫紉工作,通通難不倒她。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莊翁兜說:「我今年98歲啦,我會做衣服,這件褲子我自己做的。」

課堂上,不善針線,眼力不好的同學們也沒閒著,他們努力握著筆,一筆一劃寫下自己的名字,同樣獲得滿滿成就感。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長育說:「讓我最驚訝的就是,她這一輩子都沒有拿過筆,突然有一天,阿嬤就突然拿一支筆,在寫她自己的名字,自己寫得滿頭大汗。」

2019年,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將廢棄多年的正義國小,打造成社區長照據點。這群阿公阿嬤們,成為第一批復校校友,舊校舍終於重現生機。長庚醫院嘉義分院菜舖個管師林芯慧說:「沒有人陪他們,所以他們自己在家裡,可能沒事就會睡覺,比較少會主動運動,所以來這邊就會希望帶他們運動,才不會有一些手腳退化的情形。」

正當長輩們,跟著音樂節奏活動筋骨的同時,校園另一頭,人稱阿隆師的蔡國隆,也在廚房裡大展身手。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國隆說:「煮酸菜麵腸,招牌菜都古早味。」菜舖社區老人食堂,每周三定期開張,社區找來擁有50年餐飲經驗的蔡國隆,擔任行政主廚。

蔡國隆說:「煮菜麻煩喔,每個禮拜都不能重複,我不敢煮辣也不敢煮太鹹,都會想到晚上睡不著。」70歲的蔡國隆,同樣是社區當地居民,曾經北上打拚,練就一身好手藝,如今拿手的「古早味」,是傳承自媽媽的味道。蔡國隆說:「很用心啊,所以他們大家吃了,也稱讚覺得不錯,他們說好,我就繼續煮繼續煮。」

隨著用餐時間,一分一秒逼近,社區青年陸續現身。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林惠珍說:「通常我們一天要打70到75個便當,剛好是社區需要大家幫忙就過來,看他們吃得開心我就開心。」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長育說:「我們村莊的年輕人太少了,集合一些年輕人來幫忙,還不錯,跟老人家玩也不錯。」

70份熱騰騰的愛心便當,全由社區居民協力完成,每一口都是幸福的滋味。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莊陳錦繡說:「便當好吃,但紅蘿蔔我不太愛。」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莊朝居說:「我比較不挑食,我比較乖。」

有了可愛的阿公阿嬤們加入,校園充滿朝氣,但您或許很難想像,擁有六十年歷史的正義國小,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記者陳沿佐說:「不敵農村老化,少子化的衝擊,正義國小在民國八十年廢校之後,曾經荒廢多年。曾經陪著孩子一起長大的升旗台前,如今雜草叢生,牆面上也布滿歲月痕跡。」

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吉隆說:「這邊的樹,都是原來學校的樹,之前我們認養接手的時候,這邊就像荒廢的樹林一樣,而且又被號稱為鬼屋。」

1962年成立的正義國小,全盛時期曾有近千人就讀,近半世紀間,不敵農村人口外移,1991年成為嘉南平原第一所遭到廢校的國小。校園多年無人管理,一片淒涼,甚至淪為治安黑洞。蔡吉隆說:「這間以前是我們的音樂教室,風吹日曬,所以磁磚都已經膨脹起來了。」

蔡吉隆說:「你看到的比窳陋還窳陋,電線裡面都是空的,被偷光光,燈座、門能賣的都被偷光了。」蔡吉隆說:「除了小偷還有一些吸毒的,也會常常來這邊,變成社區的死角。」重回母校,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吉隆,內心百感交集,他決心找回在地居民日漸淡忘的共同記憶。

蔡吉隆說:「這裡以前這個地方,是我們學校的倉庫,放除草工具還有掃把的倉庫。整理完以後,現在變成社區照護的場域,不彎腰菜園。」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李金蒼說:「拿刀子來割韭菜啦。」蔡李金蒼說:「不用彎腰有比較好,比較輕鬆。」

跟著蔡吉隆的腳步前進社區,觸目所及,皆是白髮蒼蒼的身影。蔡吉隆說:「看到這種老化,整個社區漸漸沒落。我回來是照顧我媽媽,就把這分心,照顧整個社區的阿公阿嬤。」菜舖社區是嘉義嚴重老化的地區之一,當地居民約230人,超過一半,近130人皆是65歲以上長者,翻轉危機,亟需新血加入。

78年次的蔡長育,是當地不到20位,難得的返鄉青農之一。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居民蔡長育說:「我之前是做餐飲,在外面大概四、五年有。」蔡長育說:「回到故鄉,是因為我本身在這裡長大,小時候就在這裡。我又是獨子,家裡還有爸、媽、阿嬤,還有責任在,剛好政府又在推廣青農回鄉,我們就順其自然回來了。」

當初的農業新手,如今種植近兩分地的菜園,成果豐碩,不但能夠維持生計,更成為照顧社區長者的重要生力軍。當天現摘的蔬果,新鮮直送老人食堂,返鄉青年們,貢獻一己之力,共同將社區的長輩們,溫柔捧在手心。

蔡長育說:「因為剛好我們社區有老人食堂,這個是我自己在種植,提供給老人食堂使用。自己的阿嬤、隔壁的阿嬤都在這邊上課,剛好可以吃到自己孫子種的東西,這樣還不錯啊。」

蔡吉隆說:「我們的土地是我們的根,我想回來,把這個根繼續留在這邊。真的很希望年輕人,可以留在家鄉,有大家的共同幫忙,我們的產業才能活化,才能永續。」

一間廢棄學校,一群阿公阿嬤,重新喚起農村睽違已久的旺盛活力,在地居民齊心,用濃濃的人情味,為故鄉烙下最美的印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