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困境 更見生命韌性|走過2022 危機與希望|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邱勇賓 柯家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回顧2022年,影響您我的新聞事件,當然還有疫情和地震。918花東大地震,規模6.8,震垮了房屋橋梁,也再次警醒民眾對地震的警覺性。另外,新冠疫情爆發第三年,OMICRON變異株入侵,台灣單日確診數,一度躍升到9萬人的最高峰,隔離人數之多,更彷彿回到三級警戒。疫苗追加劑加快接種,終於盼到病例數趨緩,12月1日迎來戶外口罩令鬆綁。這一年來台灣如何走過低谷,繼續來看。

高喊解封,大批抗議民眾情緒激動,這是2022年11月、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人的怒火。起因是11月24日,一場民宅大火卻因為封控措施,造成住戶逃生不及。資料畫面(2022.11.24)說:「快放我出去救我。」資料畫面(2022.11.28)說:「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

短短數天,上海、北京、武漢、南京,民眾高舉白紙,要求解封回歸往日自由生活。12月7日中國頒布防疫措施新十條,等同宣布清零政策退場。同一時間,12月1日台灣宣布解除戶外口罩禁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022.11.28)說:「12月1日實施的那一天,正好是規定全面要戴口罩的555天。」

學生(2022.12.1)說:「我一直都不喜歡戴口罩,我覺得沒什麼差吧,想戴就戴著。」學生(2022.12.1)說:「我覺得很棒,我一年來第一次化妝。」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說:「我們可以講說,其實我們到2022年的四月份之前,我們的政策非常清楚,就是以清零為主。在民眾還沒有打完,完整疫苗的情況之下,我們不可能慢慢地,往共存的策略上面去走,但是2022年的狀況,開始不一樣。」

對抗疫情三年,台灣挺過許多關鍵時刻。時間倒回2022年四、五月之間,OMICRON變異株來襲,更強大的傳播能力,讓國內單日確診數飆到最高點9萬例。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時常有外院的醫療院所,希望把重症的病人轉過來,也時常到了半夜要轉過來。那我們半夜就要安排這些轉診的,因為急重症的病人不能等。」

新光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葉乃菱說:「進來的病人,大部分都沒有照顧者,要幫他們餵飯,要幫他們一些日常生活,比如說扶他們去廁所。在這過程中,其實我們的人沒有很多,所以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吃飯,在餵飯的同時,我們今天可能還沒有喝到第一口水。」

第一線醫護人員,再度上緊發條,醫院快速採取輕重症分流,啟動輕症居家隔離照護。葉乃菱說:「2022年的時候,雖然病人變得很多,但他們其實都比較輕症一點。」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說:「在疫情期間,我們很自豪地講,我們沒有讓一位中重症的病人,要住專責病房是住不進去的。」

洪子仁說:「我們知道醫療機構的量能,怎麽樣去做調整。醫護人員,基本上都打完兩到三劑以上的疫苗,在2022年的4月份的時候,我們抗體的防護力是提升的。」從2020年1月21日,台灣出現首例本土病例,到2022年12月1日口罩鬆綁,疫情下的台灣走過一千多個日子,是否終能揮別陰霾?

確診痊癒個案皓皓(2022.5.20)說:「我大概是4月13日的時候去醫院做PCR,做完之後,大概4月15日的通知我確診,要送防疫旅館。我燒到39度的時候,真的一度覺得我是不是要去了,是不是回不來。我只要有可能,碰眼睛、鼻子之類的動作,我就一定會消毒,頻率比以前多很多,會很在意消毒這件事情。」

確診痊癒個案陳逸(2022.5.20)說:「知道的時候,突然覺得很焦慮,第一個想到的是寶寶。現在回想起來,我會覺得我那時候其實很幸運,我覺得在一團混亂底下,居然還可以把她生產下來,然後又可以休養到現在恢復正常生活,我覺得很不容易。」

疫情尚未終結,展望2023,我們還有什麼期待?民眾謝小姐說:「就覺得這3年之內,感覺真的是走了滿多人的。因為我在醫院工作,所以看到生老病死時,會覺得感觸很多。」學生張小姐說:「就不戴口罩最開心,逐步回復正常的生活。」

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可能要3個月到半年,才會知道會不會有下一波的大流行。但是我們也覺得,比較慶幸的是,目前這個病毒的毒力是在減弱當中,所以即使有比較多人感染,整個危險跟死亡的比例,是在下降當中的,那意思也就是說,它有往流感化的方向走。」

COVID-19世紀之疫,到2022年底,全球累計超過6億5千萬人確診,死亡人數突破660萬人,但這場史上最嚴峻的疫情風暴,仍未劃下句點。隨著更多變種病毒出現,各國陸續解封,是否將迎來疫情升溫,挑戰仍在眼前。

2022年9月17日晚間9點,台東一陣天搖地動,芮氏規模6.4的地震,導致部分民宅外牆倒塌,接著大大小小餘震超過四十起。卻不知這僅僅只是前震。9月18日下午2點44分,花東大震來襲,花蓮玉里民宅倒塌,民眾倉皇逃命。這場規模6.8的地震,震央在台東池上,卻造成地殼嚴重擠壓,花東一帶包含高寮大橋、玉長大橋、崙天大橋等等五座橋梁變形斷裂。

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陳國昌(2022.9.17)說:「這個地區,發生這麼大的地震,是非常非常奇怪的事情,應該這麼說,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構造存在。」

花蓮春日國小校舍倒塌,校方著手善後,但餘震卻在之後數日不斷發生。資料畫面(2022.9.19)說:「地震地震,這真的很大,小心小心,強震警報預估震度五級。」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2022.9.23)說:「9月17日的9點47分開始,然後到9月19日的中午,在這39個小時裡面,基本上就發生6千多個地震,很驚人啊。」

民眾人心惶惶,連續好幾個晚上不入家門,夜不成眠。花蓮居民(2022.9.18)說:「地震無預警的啊,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可是這一次真的太大了。」花蓮玉里居民(2022.9.19)說:「家裡水電都還OK,但是老房子沒有人敢睡。」

面對地震無預警來襲,台灣是否做好準備?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2022.9.23)說:「這是我們地震儀,它是要埋在泥土裡面,所以我們要挖洞,把它整個埋進去。」

學者火速前往現場調查,試圖找出大震的成因和規則,研判918花東大震,起因是2015年已經發現的中央山脈斷層,政府卻並未列入重點觀察地帶。中研院地科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2022.9.23)說:「以現在的研究成果來看,中央山脈,應該是這次9月17日跟9月18日,兩個地震主要發生的機制。」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徐澔德(2022.9.23)說:「我們可以留意到,在台灣東部的區域,編號34號這個其實就是中央山脈構造,已經有把它標示出來,它存在在那個地方,而且可能會發生地震。馬國鳳(2022.9.23)說:「中央山脈斷層,當初在科學界已經分析了很久,但是主管單位並不知道,甚至它認為說是未知斷層,或是中央地質調查所,並沒有把它放在活動斷層構造裡面。」

專家預警,得防範更大的災害來襲,在台灣年輕的地層下,遍布大大小小的斷層,堪稱地震之島。中研院和地震科學家們領先全球,在花蓮展開MiDas米崙斷層科學鑽探研究,透過光纖,2022年正式開始偵測地震訊號。

馬國鳳(2022.9.23)說:「我們現在光纖在擺設時,有一段光纖是穿過這個裂痕,有一段光纖,是沒有穿過這個裂痕,我們就可以比較訊號的差異是多少。」馬國鳳(2022.9.23)說:「根據台灣將近100年的觀測紀錄來看,大概每30年,就會有一個規模7災害性的地震。所以人的一生,可能會有2次,碰到這種災害性地震的機會。

馬國鳳(2022.11.18)說:「事實上我們在跟地震比賽,不是說我們今天做了明天就會好,這個是要一直做下去的,只是越早做,下次地震來的時候災害會更少。」

提前防災才能與地震共處,做好防疫學會與病毒共存,唯有謹記每次災害的教訓,把經驗和知識化為面對未知的武器,台灣才能持續昂首向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