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 坎坷中前行|我們都在同一班|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梅志銓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聽過「融合教育」嗎?這項全球推行的理念,強調的是,透過教學活動的調整與設計,讓特教生也能在相同的教育環境,享有和一般生相同的學習機會。但美好願景的背後,卻往往伴隨著許多難題。像是國小三年級的孩子,面對班上不善言詞的自閉症同學,該如何溝通合作呢?當年齡增長,學習壓力大增,特教生的矛盾焦慮,又該如何化解?而第一線的班導師和特教老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接住所有幼苗呢?前進校園,來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三年級的翔翔,有超前的創造力和數學推理能力,是智能資優生,但同時他也是一位自閉症學生,具有雙重特教身分。翔翔班導師黃燕芬說:「他的想法比較特別,他呈現出來的文字,就是在他的小空間裡面。他前陣子告訴我,他有三思四維的空間,他的世界。」

黃燕芬說:「他的學習力很好,他比較重要的是跟人際互動溝通,我想讓他嘗試就是,跟別人一起合作一件事情。」和同學合作過程中,兩人因為默契不夠,相互抱怨。黃燕芬說:「其實也不是只有他,現在的小孩有些會很堅持自己的想法,今天不一定是特教生,一般的孩子也是這樣,我都希望他們要尊重,跟自己不太一樣的別人。」

下課時,孩子們早就拋開鬥嘴,相揪去遊戲場玩耍。而相處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第一堂數學課,是翔翔的強項,但是這回他得跟小組同學共同挑戰,出一道數學題。三年級學生翔翔說:「喔你幹嘛擠我啦,她一直擦掉,我一直寫她就一直擦掉。」

黃燕芬說:「翔翔會覺得,我思考邏輯好我對,求快就好了,對其他小朋友他們會覺得,我就是要美美地呈現。其實每一個特生不太一樣,有的情緒控管,老師們都要會花比較多一點的心思去了解他,然後懂得怎麼跟他相處。」

少子化來襲,特教學生人數卻持續增加。2021年,高中以下身心障礙學生人數有11萬6千人,資賦優異學生則有2萬9千人,合計占總學生人數的4.9%,也就是每25個學生,就有1位特教生。

特教老師金采蓁說:「學生越來越多,是因為我們的鑑定越來越完整了。然後普通班老師,他們的敏感度也增加了,所以就是學生的量就是提升上來。」

而在融合教育理念下,不管是「特殊」或「一般」,孩子們都可以念普通班,也形成「班班都有特教生」。黃燕芬說:「這些孩子,他們每一個的樣態都不一樣,學校的特教老師,對我們普通班的老師,我覺得是非常有需要的,會讓我們知道,該怎麼用什麼樣的策略,跟這些小朋友相處。」

鏡頭來到國中,八年級的班級當中,總共有四位特教生。這天剛好是期中考結束後,成績揭曉的日子。14歲的小軍閱讀能力遲緩,對他人的情緒判讀、對話理解也發展較慢,表現內向。下半節課,老師請全班教室布置,小軍跟同學互動有點不知所措。

小軍媽媽蔡秀霞說:「因為他很怕陌生,我覺得就是要藉著外面的來刺激他,讓他建立關係,就會覺得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課餘時間,小軍和同學小安,一起前往學習中心,這堂是為他們打造的學科能力補充教學。在這裡不用跟別人比,小軍明顯活潑許多。

蔡秀霞說:「其實從國小我就一直跟他講,不要跟人家比,跟你自己比就好了。某些課他會跟不上,就會有一點壓力,會覺得說為什麼我都比別人還要差。相較他來到資源班,我覺得他應該是滿開心的,因為他看到,這裡好像都是跟我差不多的,學習能力比較慢的。」

金采蓁說:「在幼稚園還有國小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當你年齡提升了,但你心智沒有成長的時候,其他的同儕就會覺得你很幼稚,會覺得我們有點不太一樣,格格不入。越到往上的時候會越明顯,所以我覺得會越難推特教融合。」

渴望入班級的小軍,還來不及交到好朋友,下個學期他即將轉學。

記者蘇韋宣VS.八年級學生小軍說:「(那你轉學,你有沒有什麼話,想要跟你的同學說),沒有。」

記者VS.小軍同班同學說:「(你們知道他之後要搬家嗎),不知道耶,(那你們會不會想說,可能在他搬家前,可能送他送禮物),對你跟我想的一樣。」

記者蘇韋宣VS.八年級學生小軍說:「(同學要歡送你,你覺得怎麼樣),就感覺很感動啊,因為我沒想到,會有人來歡送我。」國中班導師施玉青說:「我覺得對於特教學生的孩子,當感受到別人多一絲的關心時,他們真的會有驚喜。」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特殊生得面對更龐大的同儕和課業壓力,也讓融合教育越走越難。老師教得辛苦,特教學生也學得吃力。像學習中心裡,小安正在國文輔導。小安的學習速度有自己的步調,偶爾面對同學揶揄,只能透過她的專長繪畫,來紓解情緒。

施玉青說:「在融合教育裡面,二十幾位學生,他們對於特別身分鑑定的學生,跟他們的差異不同之處在哪裡,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普通班的導師,比較挑戰的地方。」

走進幼兒園教室,融合教育在這裡,幾乎看不到身分標籤。記者蘇韋宣說:「不同於義務教育的團體課程,學齡前的幼兒園,著重啟發孩子的興趣和特質,更能照顧每個孩子,獨特的發展需求。」

幼兒園主任陳怡君說:「有需要的時候,老師會給他合理的任務,弱化他們的差距,所以在我們幼兒園的教室裡,我們不會想要去,凸顯融合生(特教生)。全校的學生大概有115個,融合生有15位,所以我們混齡班,平均分布在4個混齡班,所以每個班大概都有4個、4個、3個,比例來講的話其實算是高。」

根據特殊教育法,學齡前階段,1位特教老師的個案人數上限應為5人,國小和國中以上不應超過8人。但是,全國高中以下一般學校的特教學生人數有14萬6千人,而全國的特殊教育老師有1.1萬人,等於一位老師,至少得負擔13位學生。法規始終無法落實,老師們面臨超額負擔。

特教老師金采蓁說:「2022年是12個個案,2021年14個,我最多有15個。當然15個學生,不會每一個都非常地嚴重,但其實如果遇到一個很嚴重的,一天爆三個就好,你就會沒有辦法上廁所,也沒辦法吃飯,因為你處理完A你又要處理B,然後B好了C又爆了,你又要再去處理C。導師只要一通電話來,我沒課就是會去處理。」

全教總特教委員會副主委鍾正信說:「我們這一次的修法版本,還是沒有把所謂師生比的數量,做一個明確的訂定,而是交由各個縣市自行決定。我們也知道當這些東西,放到各個縣市的時候,很容易因為縣市的財政狀況,而有一些調整。」

特教老師林宇凡說:「我們要承辦一些鑑定的業務,除了教學、備課做課程計畫之外,我也希望可以關注學生下課的狀況。」鍾正信說:「現行的特教評鑑制度下,可能很多縣市會提供公假。如果這是每年必要執行的業務,為什麼它不是有一個,專職專業的心理評量人員在執行。」

走過十年發展,融合教育在台灣校園播下希望種子,在孩子心中長出友愛包容的嫩芽。八年級學生小安說:「希望不要因為我是學習中心的小孩,就嫌棄我之類的。」

鍾正信說:「當真正融合教育成功的那一天,我們就不會有一個特別標註的什麼症,跟什麼樣的特殊孩子,而是他是在這個班級裡面,需要協助的其中一分子。」

我們都在同一班,融合教育之路,許多教師和孩子,流著汗水淚水,坎坷前行,只盼未來能有更多雙扶持的手,陪伴他們勇往直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