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傷背後 恐懼與亂象|騎機車像玩命?|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在外國友人眼中,台灣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交通奇景,恐怕就是龐大的機車族大軍了。2022年底,全台機車總數已經高達1439萬輛,比汽車多了將近600萬輛。而交通事故死傷,機車車禍更是位居第一,原因包括「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情況、未依規定左轉」等等。機車族背負著交通亂象的罵名,但同時他們自身的安全卻也陷入極大風險。從道路設計到駕駛觀念,該如何保障每位用路人的權益?採訪團隊跟著上班族、大學生、在台灣生活的外國騎士,穿梭在大台北市區道路,帶您體驗機車視角,也共同省思交通改革的方向。

在車道中穿梭,與計程車、路邊臨停車爭道,還有身旁呼嘯而過的汽機車,這樣擁擠的視野緊繃的情緒,是台灣機車騎士的道路日常。家住板橋的周于萱和先生,每天往返台北市區上下班,他們的交通方式就是共乘一機車。連接雙北市的華江橋,是他們每天必經之路,在狹窄的機車道上,騎士們時速超過60、疾行過彎,周小姐形容這段路是,「前段比速度,後段比技術」,人人搏命演出。

來到台北市,先生下車後,周于萱繼續與車流奮戰,紅燈時她穿越兩台汽車縫隙,擠進機車停區。上班族周于萱說:「在上下班時間,本來車子就很多,所以大家就會想要盡量去壓縮空間,每個路口不是都會有一個待停的地方嗎,就是等紅綠燈的時候那個地方,我覺得那個東西,會讓大家會覺得摩托車應該要在前面。起步的時候,如果待在車子的中間,我覺得反而對摩托車來說是危險的。」

車輛轉進中華路,驚險場景立刻上演,六線道的大馬路,周于萱直行在前方中間車道,記者緊跟在後,瞬間被左右汽車擠壓包夾。上班族周于萱說:「那個公車要在北門站靠站,然後汽車要走中間或是靠右邊,等一下要右轉市民大道然後摩托車直行,你就會被夾在要走各種方向的車子裡。」

周于萱說:「台灣的就是這種交通狀況很危險,它很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大家都會因為這種很混亂的狀況,然後變得很容易生氣或是焦慮。」

暴露在行車高風險環境中,車禍是許多機車騎士的夢魘。2021年,周于萱行經中華路時,碰上後方計程車超車擦撞,她當場倒地昏迷不醒。周于萱說:「我被撞到的當下直接昏倒,然後可能有人幫我叫救護車,所以我再醒來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急診室了,因為有行車紀錄器,才知道說原來是計程車撞我,不然我其實真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

這場車禍,也讓她一度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周于萱說:「經過當時車禍那個地點時,我會就是有點恐慌症發作,所以那段時間確實騎車的時間很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捷運或是公車。可是如果我要搭公車跟捷運,就要將近一個小時,對我來說,我為什麼要多浪費20分鐘到半個小時。我覺得能夠做的調適就是,幫自己找一條最安全的路。」

記者蘇韋宣說:「2022年,台灣有1517萬人領有機車駕照,等於國內有6成人口是機車駕駛人。而台灣的機車的數量也逐年增加,2022年底統計,全台總共有1439萬輛機車,等於每10人中就有6台機車,數量之多讓台灣成為機車大國,但是台灣的路況卻是險象環生。」

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理事羅宜說:「有些時候,它是一種人被迫自我保護的狀態,因為你在馬路上就跟在戰場上一樣,你不騎快一點,你不去超別人的車,你不去做一些,主動甚至帶有攻擊性的駕駛行為,你會覺得說,我就是會成為被攻擊的那個人。」

配戴GO PRO鏡頭實際上路,我們帶您感受機車族的風險。記者行經基隆路段,尖峰時段龐大車流,機車在外側車道左閃右閃,徒增車禍風險。眼前更出現騎士有孔就鑽的情景,連靠站中的公車右側縫隙也不放過。

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理事長邱裕鈞說:「我覺得還是可以做一些設計,譬如說把路邊停車跟公共設施帶做結合,每隔多遠把它挖出來變公車彎,就不會對外側車道造成干擾。」

機車在車道上被汽車包夾、逼車,甚至引發擦撞,都是許多騎士司空見慣的恐怖經驗。邱裕鈞說:「我們不可以容許一個車道內,有一輛汽車跟一輛機車並行,這就會造成很多所謂的擦撞,我會希望機車跟汽車之間的關係是前後的關係。那汽車,如果想要超越前面比較慢的機車,應該是變換車道。」

根據交通部統計,雙北地區橋梁機車事故,從2017年開始,數字年年上升都破千件。交通部道安委員會組長湯儒彥說:「騎士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因為旁邊立體區隔的安全島或什麼比較高的,道路我們可以再思考看看。但我們又反過來說,當騎士覺得壓力大的時候,通常一般駕駛人會速度往下降,基本上他的速限,就是根據當地速限的規定去走。」

路面上的柏油補丁、水溝蓋和標線,也增加機車的騎乘風險。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理事羅宜說:「台灣標線的防滑係數,我覺得真的都太低,一些車你只要稍微輾到一下虛線,就會覺得輪子滑了一下。上下班時間,機車道都很滿都很擠,你稍微滑了一下就撞到旁邊的人,其實對機車族來講,光是安不安全這件事情,就很令人焦慮。」

近五年來,交通事故統計,自小客車的死傷人數每年平均1萬6千多人,大型車導致的死傷人數是1萬1千多人,而機車包含大型重機的人數,年平均就高達36萬人。

機車事故數量平均每年發生36萬件,而年齡18到24歲的區間占了3成。在通往陽明山的仰德大道上,文化大學學生熟練地騎著機車,穿梭在公車和汽車之間,這是他們上下學的光景。遇上花季,車流量更不容小覷。文化大學學生王建鈞說:「騎機車就是為了便捷,所以通常會騎旁邊,就是可能車子的旁邊,那車子有時候可能會突然歪掉,突然很靠旁邊,那時候就有點危險。」

拍攝途中,採訪團隊目睹一起大學生機車自摔意外,起因是機車過彎時,摩擦中柱導致摔車,所幸後方沒有其他車輛,才沒有釀成嚴重事故。

仰德大道全長6公里,沿路坡度大、彎道多,根據警方統計仰德大道的機車事故,年平均超過300件。而這些風險,潛藏在年輕學子的身邊。文化大學學生黃禹慈說:「我覺得危險的可能是下山,因為像有些文化的男生騎車都很快。

20歲的學生黃禹慈,因為便利和經濟考量開始騎車,資歷3年她也累積出一套心得。黃禹慈說:「下山的時候轎車都會塞住,變成右邊那一條道路都是機車騎,然後有些男生也有女生,但是大部分都男生,就會騎很快然後超車,我就會覺得那種時候很危險。」

文化大學學生梁修宇說:「有些汽車會比較不友善,就會按喇叭或是什麼,所以就要時常注意後照鏡,如果很後面的車離你越來越近,那你就盡量往右邊靠,讓汽車先過。」

當道路經驗多半靠著實戰累積,年輕人的生命等於暴露在高風險中。羅宜說:「年輕人的交通經驗相對比較欠缺,而且在他取得駕照的過程當中,他也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就是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學長學姐教我怎麼騎車。但他們的觀念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受到系統性的教育訓練。」

湯儒彥說:「其實交通部這幾年,一直都在推動鼓勵大家,去考機車駕照之前,先受駕訓的訓練,考訓的部分也會做加強,包括考試的難度會提高。」

台灣交通亂象,在國際上也惡名遠播。包含美國、英國等五國,提醒民眾來台旅遊,無論在路上或上下車輛時,都要小心穿梭不停的大量機車,而加拿大更直接點名台灣不少機車駕駛,不遵守交通法規、橫衝直撞。

而身在台灣的外國騎士,也對台灣的交通感到危險和混亂。在台美國人Alex說:「我在學機車考試的時候,他們說我們要讓人。我考過了開始騎機車時,我會看到可能年紀比較大的人要過馬路,我會停讓他們過馬路,但發現後面的人會開始按喇叭,如果我這樣的話可能會更危險,因為後面的人可能會撞到我。」

在台香港人Michael說:「我覺得台灣的機車很危險,在路上走很危險,我都覺得機車的速度很快,突然之間從你左邊竄出一個,右邊又竄出一個,其實還是感覺比較危險。」在台澳門人李國豪說:「機車族好像常常要注意,有沒有要待轉,我們要看藍色圓形的牌子有沒有出現,但它又不在固定的位子。」

除了加強正確的駕駛觀念,不少學者和相關單位,正在研擬道路設計全面改革。營建署道路工程組組長張之明說:「把車道寬度從原來的3.5米或是4米寬,盡量縮小到3米或是3.2米,機車是能夠維持前後的關係,而不要左右的關係,運用我們的標線,來減緩車輛的行駛速度。」

邱裕鈞說:「台灣道路,尤其是市區道路的特性,就是街廓短、號誌多,所以你開快其實沒好處,應該汽機車都不要快,不代表會塞車,它可以運行得很順暢,它可以讓紅綠燈控制更順暢。」

面對不同地理環境的道路設計,中央和各地主管機關,該如何兼顧品質和安全?邱裕鈞說:「道路主管機關,包括營建署公路總局,發布了很多所謂的設計原則,怎麼樣讓第一線的這些工程師、道路設計者,能夠知道說,今天這些原則沒辦法成就的時候,我怎麼做取捨,我怎麼去做優先的選擇,那這個我覺得是要做一些溝通。另外就是我們說road audit,就是道路審計,我們可以透過這個過程中,訂出一些規範,那這些規範可以變成一個清單,方便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在執行道路設計的時候,可以去檢核。」

對於現行的「禁行機車車道」和「機車兩段式左轉」,究竟是保護整體用路安全?或是衍生更多交通事故?各界仍待凝聚共識。邱裕鈞說:「第三車道的內側車道禁行機車,那既然禁行,機車就不可能變到最內側,然後機車要左轉,所以搭配著這樣的條件,就要設兩段式左轉。我會設計一個,所謂的偏心左轉車道,這是分流的概念,但它不是擺運具去做分流,而是擺它的速度,擺它的行向去做分流。」

湯儒彥說:「問題的癥結在台灣的車種非常多,那通通擠在同一個道路上面,當前面的汽車緊急煞車的時候,後面的機車能不能有足夠的能力。緊急煞車在汽車的後面,安全停下來不會發生事故,就可能需要想清楚。」

不想讓上路變成賭命,行人和駕駛都可以多一點同理心。周于萱說:「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行人、騎士或是汽車的駕駛,可是很有趣的事就是,當大家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面,或是你是行人的時候,大家的腦袋就會換了。」

邱裕鈞說:「台灣的駕駛文化不太好,方向盤後你就變了另外一個人,變得非常易怒,這個我覺得是我們從小,從不好的駕駛環境裡面所學出來的,所以這個我覺得是,需要大家反省反思要做改變的。」

身為機車大國的台灣,能否不再犧牲騎士生命,擺脫機車亂源的惡名?翻轉用路環境刻不容緩,更需要你我攜手面對尋求改變,讓台灣更安全更美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