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森林遊戲學堂|來吧!一起蓋樹屋|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南投縣

擁有一棟樹梢間的祕密基地,是許多人心中的兒時夢想,但有多少人能讓夢想成真呢?有一位在荷蘭深造的台灣建築師林祐楨,曾經蓋了數十棟大樓商辦,但返台後,他卻璞歸真,聯合建築師、木工和教育團體,催生了「台灣樹屋協會」,希望倡導與樹共存的理念,增進人們與樹的互動。2023年初,他們在南投山林間的藝術教育園區,帶著這一群5到11歲的孩子們,化身小小建築師,從零開始,親手握著鐵鎚、鋸子,打造樹上基地。過程中,第一次接觸木工的孩子們遭遇了什麼挑戰?他們如何團隊合作,戰勝困難?一起來看。

清脆的敲打聲,迴盪在南投山林間,一群年紀不滿12歲的小小建築師,正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要利用週末短短兩天,親手搭蓋一棟樹屋。建築師林祐楨,是樹屋計畫的核心人物,也是孩子們的大朋友。

使用木質紋理清晰的南方松,讓建築散發溫暖的自然氛圍,不易腐壞的特性非常適合做成樹屋基座。孩子們跟著樹屋協會的老師們,學習結構知識也練習操作工具。複雜的樹屋,被分解成底座結構組、木屋本體、溜滑梯三個部分,小朋友不只要分工合作,也要運用數學和測量能力。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張哲銘說:「我有先跟他們講,要怎麼建造一個溜滑梯,可能需要用到一個長木板,然後中間加橫梁,讓他們有一個基礎的知識。不期望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懂那麼多,但是可以先知道一些,從無到有的過程。」

四、五個孩子合力把木棧板抬起來,拼裝成樹屋的牆壁和地板,再用鐵槌和釘子固定。5歲的秉璿是最小的成員,面對艱難繁瑣的建築工作,他非常有信心。學員吳秉璿說:「我很喜歡敲釘子,因為總是可以一直敲東西,我以前覺得很難,但是現在覺得很簡單。」

他們還設計在兩側開窗,為樹屋增添特色。小小的雙手握緊鋸子開木板,不熟練動作,看得旁人膽戰心驚,但初生之犢們勇於挑戰。第一次使用工具,難免碰上失誤,11歲的凱德,不小心劃傷手指,但他面不改色,馬上向老師求助。學員莊凱德說:「這是證據我有努力工作,才會鋸到的,我不可能故意鋸到,我一定有工作才會鋸到。」莊凱德說:「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可以自己鋸,我以前不會的事,我覺得很棒,因為我終於學會怎麼鋸了。」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鍾彤說:「他們會想要快速地鋸好,那其實有些工具不需要快,只需要他的姿勢跟他的順序。我很開心他們可以面對,這樣的事情是正面地對待,他們還會想投入在樹屋這一塊,代表他們對這個樹屋很有熱情,他們想看到它完成。」

台灣樹屋協會的理念,是為大人小孩打造一個開放、自由的實作空間,成員們各自擁有建築、木工和教育的專業背景。而團隊的靈魂人物,是綽號柚子老師的建築師林祐楨,過去他在荷蘭深造,並旅居歐洲、泰國、中國上海,參與機場、辦公大樓的大型建造計畫。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林祐楨說:「像我在阿姆斯特丹跟台北,還有上海、曼谷這些地方工作,都是那種大都會大城市,所以我其實有兩年的時間去環遊世界。我第一個樹屋的體驗是在哥斯大黎加,它是一個離地21米的一棵雨樹,上面蓋一個套房。」

旅行的所見所聞,讓他深刻感受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生涯,彷彿迷失在城市水泥高樓之間,因此2020年,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台灣重新出發。林祐楨說:「體驗在亞馬遜的叢林上面的樹屋,它給你看到的是不同視野。可能是在繁華的城市待太久,會有一個反差,然後想要去嘗試一些新的挑戰。」

網路分享世界各國的樹屋,林祐楨吸引了建築領域、親子團體和教育人士的關注,2020年底一群人攜手創立台灣樹屋協會,開始在故鄉開創建築的新可能。林祐楨說:「第一個在通霄海水浴場,以木麻黃為主的防風林,我們搭建了兩個平台,上面是帳篷的方式,小朋友可以上去攀爬、躲藏,甚至晚上還點燈,我們叫它海洋森林樹屋。」

2021年他們拓展足跡,受邀到嘉義水上鄉,蓋了一座芒果園間的遊戲樹屋,還加上滑輪機具,增加孩子們採果運送的樂趣,也在台中惠蓀林場的木文化節,利用國產楓香木料,打造樹上的蟲鳥觀察木屋。

林祐楨說:「楓香的話分岔會比較低矮,然後稍微更粗壯大一點,我們配合樹的形狀,設計了兩個樹屋互相有交疊,當地的藍鵲,常常會飛到樹屋的小窗子停下來。」回歸初心勇敢圓夢,透過森林裡的遊戲學堂,他們也想教會孩子尊重自然守護環境。

看到樹屋逐漸成形,孩子們全都綻放驚喜的神采。而小小建築師,又領會了哪些甘苦?學員張博翔說:「最累的應該就是鋸東西,因為鋸來鋸去手會痠。」台灣樹屋協會成員張哲銘說:「小朋友可能對勞動或工作這件事情,還不那麼熟悉吧,做的過程是有意義的時候,我覺得對小朋友或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滿好的經驗。」學員Abby說:「最好玩的我覺得是做完的時候,就是可以開心地玩,然後最難的是邊晒太陽,要釘釘子把它組裝上去。」

記者蘇韋宣說:「短短一天樹屋從無到有,全靠小朋友親手完成,而這樣的實作教育,在台灣並不常見,卻是歐美國家積極推動的,冒險遊戲教育理念,培養孩子親近自然生活技能,創造力團隊合作等等綜合能力。」

協會成員李玉華,身兼家長,她曾多次前往德國、英國,造訪孩子們的「冒險遊戲場」。在開放的森林教育環境中,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無限放大。台灣樹屋協會成員李玉華說:「3、4歲的小孩,都自己拖著樹枝,然後搭起來蓋上布,變成一個小帳篷。他們非常強調,孩子去練習使用工具,他們將來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面,再去建立專業或興趣。」

想在48小時內建造樹屋,孩子們得早早起床,趕緊投入工作。最後階段,藝術老師Angel帶著大家盡情揮灑,為樹屋彩繪上色。Angel從旁親眼見證孩子的成長,備受感動。藝術老師Angel說:「讓他們真的是從用身體去做,他可能會受傷,可能會在裡面覺得挫折,但他從裡面也得到非常棒的成就感,而且這個自信心是買不到的。」

學員丁可可說:「這是我們蓋的樹屋,我們分成了三組,第一組是蓋結構,第二組是蓋滑梯,第三組是蓋樹屋本體。」學員Abby說:「我們把三組的完成品結合在一起,再加上一點裝飾,樹屋就差不多完成了,我們喜歡把樹屋,當成我們的祕密基地。」

家長蘇仰志說:「因為我覺得孩子,應該在好玩有趣的狀況下,學科跟知識的學習。樹屋好像就是一個祕密基地,然後它也是一個,自然跟自身的介面,所以我覺得其實我也很想蓋樹屋。」

家長William Krupski說:「我非常驚豔他們可以蓋出這個,這麼堅固的東西也非常專業,只用了幾天時間,我真的很驚喜,我原本沒料到,他們會蓋出這麼棒的樹屋。」學員張熙卓說:「我一開始完全不會蓋,我現在終於會蓋了。這個樹屋還不會倒,我這麼重38公斤還沒倒,好厲害喔。」

這一趟親手搭建樹屋的圓夢旅程,孩子們有滿滿的成就感,更迫不急待爬上樹屋完成他們的夢想清單。學員莊凱德說:「我的願望是可以讓樹屋漂亮,讓大家可以玩的地方。」學員蘇妍嘉說:「我希望那個樹屋是我們的。」學員林孟承說:「我希望可以在樹屋睡覺。」學員Abby說:「我超級開心能來這個營隊,然後可以跟她一起來。」

打造一棟樹屋,讓許多人完成童年夢想,建築師林祐楨也希望能搭蓋一座,人與自然更親近的橋梁。學員阿皮說:「我覺得它可以看到比較遠的地方,然後在地面上,風比較沒有那麼涼,但在樹屋上會比較涼快。學員張熙卓說:「一個人躺在那邊喝著飲料,零食放在那邊,感覺就是很適合。」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林祐楨說:「我們人的高度,畢竟就只是到樹幹的高度,但是透過樹屋這個平台這個媒介,我們可以讓小朋友、成人,到樹的另外一個高度到樹冠,可以提供給我們不同的視野。即使我們現在的物體是個小樹屋,那我們還是希望,它能夠透過這個小東西,發展一些正面積極的社會意義。」

林祐楨正構築一個翻轉現代建築的夢想。從小小樹屋出發,這分影響力,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酵蔓延,拉近人與環境的距離,感受自然的包容和無限可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