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韋宣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南投縣
擁有一棟樹梢間的祕密基地,是許多人心中的兒時夢想,但有多少人能讓夢想成真呢?有一位在荷蘭深造的台灣建築師林祐楨,曾經蓋了數十棟大樓商辦,但返台後,他卻
清脆的敲打聲,迴盪在南投山林間,一群年紀不滿12歲的小小建築師,正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要利用週末短短兩天,親手搭蓋一棟樹屋。建築師林祐楨,是樹屋計畫的核心人物,也是孩子們的大朋友。
使用木質紋理清晰的南方松,讓建築散發溫暖的自然氛圍,不易腐壞的特性非常適合做成樹屋基座。孩子們跟著樹屋協會的老師們,學習結構知識也練習操作工具。複雜的樹屋,被分解成底座結構組、木屋本體、溜滑梯三個部分,小朋友不只要分工合作,也要運用數學和測量能力。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張哲銘說:「我有先跟他們講,要怎麼建造一個溜滑梯,可能需要用到一個長木板,然後中間加橫梁,讓他們有一個基礎的知識。不期望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懂那麼多,但是可以先知道一些,從無到有的過程。」
四、五個
他們還設計在兩側開窗,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鍾彤說:「他們會想要快速地鋸好,那其實有些工具不需要快,只需要他的姿勢跟他的順序。我很開心他們可以面對,這樣的事情是正面地對待,他們還會想投入在樹屋這一塊,代表他們對這個樹屋很有熱情,他們想看到它完成。」
台灣樹屋協會的理念,是為大人小孩打造一個開放、自由的實作空間,成員們各自擁有建築、木工和教育的專業背景。而團隊的靈魂人物,是綽號柚子老師的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林祐楨說:「像我在阿姆斯特丹跟台北,還有上海、曼谷這些地方工作,都是那種大都會大城市,所以我其實有兩年的時間去環遊世界。我第一個樹屋的體驗是在哥斯大黎加,它是一個離地21米的一棵雨樹,上面蓋一個套房。」
旅行的所見所聞,讓他
2021年他們拓展足跡,
林祐楨說:「楓香的話分岔會比較低矮,然後稍微更粗壯大一點,我們配合樹的形狀,設計了兩個樹屋互相有交疊,當地的藍鵲,常常會飛到樹屋的小窗子停下來。」回歸初心勇敢圓夢,透過森林裡的遊戲學堂,他們也想教會孩子尊重自然守護環境。
看到樹屋逐漸成形,孩子們全都綻放驚喜的神采。
記者蘇韋宣說:「短短一天樹屋從無到有,全靠小朋友親手完成,而這樣的實作教育,在台灣並不常見,卻是歐美國家積極推動的,冒險遊戲教育理念,培養孩子親近自然生活技能,創造力團隊合作等等綜合能力。」
協會成員李玉華,身兼家長,她曾多次前往德國、英國,造訪孩子們的「冒險遊戲場」。在開放的森林教育環境中,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學員丁可可說:「這是我們蓋的樹屋,我們分成了三組,第一組是蓋結構,第二組是蓋滑梯,第三組是蓋樹屋本體。」學員Abby說:「我們把三組的完成品結合在一起,再加上一點裝飾,樹屋就差不多完成了,我們喜歡把樹屋,當成我們的祕密基地。」
家長蘇仰志說:「因為我覺得孩子,應該在好玩有趣的狀況下,學科跟知識的學習。樹屋好像就是一個祕密基地,然後它也是一個,自然跟自身的介面,所以我覺得其實我也很想蓋樹屋。」
家長William Krupski說:「我非常驚豔他們可以蓋出這個,這麼堅固的東西也非常專業,只用了幾天時間,我真的很驚喜,我原本沒料到,他們會蓋出這麼棒的樹屋。」學員張熙卓說:「我一開始完全不會蓋,我現在終於會蓋了。這個樹屋還不會倒,我這麼重38公斤還沒倒,好厲害喔。」
打造一棟樹屋,
台灣樹屋協會成員林祐楨說:「我們人的高度,畢竟就只是到樹幹的高度,但是透過樹屋這個平台這個媒介,我們可以讓小朋友、成人,到樹的另外一個高度到樹冠,可以提供給我們不同的視野。即使我們現在的物體是個小樹屋,那我們還是希望,它能夠透過這個小東西,發展一些正面積極的社會意義。」
林祐楨正構築一個翻轉現代建築的夢想。從小小樹屋出發,這分影響力,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酵蔓延,拉近人與環境的距離,感受自然的包容和無限可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