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苗栗縣
一場西南氣流急降雨,造成中台灣山區的嚴重災情。事實上,隨著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加劇,暴雨、洪水、土石流、乾旱、野火、和熱浪,各種極端天氣,正衝擊世界各國,並且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嚴重災情。早在2020年,聯合國就呼籲各國,應該要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2023年7月底更宣告,「全球暖化的時代結束了,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究竟極端氣候,為你我生活帶來哪些威脅與挑戰?
美國太空總署,公布2023年夏天,7月全球各角落的氣候事件,從熱浪冰川融化野火沙塵暴,開啟人類沸騰時代的同時,也再度敲響警鐘,因為天災可能隨時降臨。
新聞片段(2023.8.5)說:「猛烈的降雨,苑裡鎮的大排水溝,來不及宣洩大水,夾雜著黃泥沙,幾乎要溢過橋面。」
8月5日當天,受到卡努颱風帶來的強烈西南氣流影響,苗栗苑裡鎮,從凌晨開始的強降雨,造成當地嚴重的淹水災情。救護車被大水阻擋去路,家屬只能倚賴消防隊的橡皮艇,將家中需要就醫的
苑裡鎮泰田里里長劉才福說:「已經10幾年沒有這樣子了,泰田里房裡溪附近,很多民宅都淹水,有的到膝蓋這邊了。」苑裡居民楊先生說:「有淹到,但是冰箱好像沒有損壞滿幸運的,這種叫做天災,你再怎樣也沒辦法。」
暴雨過後大水退去,苑裡又恢復原有的風和日麗,面對這樣的天晴,很難想像一場颱風外圍環流,突如其來的急降雨,釀成災情令人措手不及。記者李婉婷說:「苗栗苑裡居民大約以種稻為生,當地最重要的灌溉水源大安溪,它主要的支流房裡溪,經過8月5日一整夜的強降雨,到了早上9點鐘的時候,已經水淹橋面,距離地面大約50公分。」
根據氣象資料顯示,苗栗苑裡8月5日當天,觀測站測得的單日降雨量為163毫米,鄰近的三義鄉也高達182毫米。極端氣候事件下的天然災害,西部沿海的雲林口湖,當天狀況也很危急。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說:「現在的降雨,都不是我們過去在80年代,能想像的強度,而且這個頻率會越來越高,所以我們真的要很認真地思考,土地容受力或是叫土地承載力。低衝擊開發,對水敏感的都市設計,尤其是現在的極端氣候就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東西是安全的。」
防災數位治理協會理事鄭錦桐說:「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是什麼,都會地區裡面,像沿海的地方,一般的排水系統它工程設計的時候,有一定的可排水的capacity(容量)。這個設計強度不可能無限上綱,設計一個很貴很大的排水廊道,或是地下水道等等,這個是有一定的再現週期,例如說是5年還是10年。以前的極端或是罕見的災害事件,變成是常態化,變成它機率提高了。」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統計,過去60年間,颱風是台灣最常見的天然災害類型。若以降雨量作為災害發生指標,極端強降雨颱風事件,顯然越來越頻繁,當災害成為常態,極端氣候下的台灣,何處才是人民安全的所在。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名譽教授譚義績說:「苑裡那個地方是個山城,基本上山城看起來,它造成土石流的機會是比較大一點,但是它也是會淹水的,短時間強降雨,或是說颱風走過以後的鋒面雨,這些雨對我們來講,災害影響反而比較大,這種事情越來越頻繁。因為氣候一直在變化,所以根據聯合國IPCC的講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基本上來講,將來這種情形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童慶斌說:「台灣要去普查,未來在氣候變遷之下,我們每個地方的排水現在設計標準是多少,然後氣候變遷之下,降雨強度是不是會超過。氣候變遷它就是極端化,極端化就是長時間不下雨,不然就是下雨的時候它集中,下雨的時候集中就是每小時雨量增加,所以你每小時雨量增加,一超過它就淹。」
2020年聯合國
記者李婉婷說:「根據氣象局公布的高溫資料,在2023年7月8日這天,台北跟花蓮都出現了38度的高溫。根據台北氣象站測得的日高溫紀錄,最高溫是出現在2020年的7月24日,這天的溫度有39.7度,事實上2020年7月,台北的夏天是非常炎熱,有連續27天都出現了35度以上。」
童慶斌說:「我們講說氣候變遷,是因為我們人為活動,大量地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地球輻射能量發生改變,所以更多能量被保存在近地表,而改變了溫度,同時改變了裡面的水循環。」
氣象專家賈新興說:「西元2000年之後,這種極端天氣的事件,可能可以同時在全球各地發生,它所造成的風險當然就上升。過去到現在問題的本質其實沒有變,面對災害面對天災,怎麼樣去選擇一個趨吉避凶,建構一個趨吉避凶的體系。」
當所有災難源頭,都指向極端氣候事件,氣象專家提出警告,極端現象已不可逆,未來勢必朝常態方向發展。
童慶斌說:「大家用平均的角度來思考這個東西,越來越乾旱就往下,可以思考說因為它要維持平均,它就一定會往上拉,拉一個大的進來,就平衡掉這邊很低的,降雨就是這樣。大家再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說氣候變遷造成暖化,所以我們會變得很熱,大家想想看,如果很熱我要維持一個平均,一定也會有一兩年非常冷,所以氣候變遷,不是說一定都一直很熱。大家如果有印象,前幾年我們曾經有霸王寒流,這是自然現象這就是極端化。」
下一場風暴何時來臨或許能預警,但規模和災情,可能都會超乎預期。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說:「不能住人的地方,就是應該要搬出來,因為氣候在變了,現在也由不得你,過去我們有想像過,莫拉克3天下3000毫米嗎。」
李鴻源說:「我們做夢都沒有辦法想到。1996年賀伯颱風,我們認為阿里山,兩天1800毫米已經是天文數字了,結果沒有想到,2009年莫拉克3天3000毫米。以現在的極端氣候,我相信再過不久,這些紀錄都會被破掉,這是已經在發生必然會發生。」
賈新興說:「這種乾旱暴雨,我們最近幾年發生的很嚴重。2001年納莉颱風之後,2002、2003、2004,我們出現連續3年的大乾旱。這次我們是連續3年夏季降雨不多,就是降雨很少出現乾旱,但是乾旱過後2023年8月初,卡努颱風後面的西南季風,又有些災害發生。本質上我覺得其實沒有變,地球暖化的幅度越來越顯著,我們說這種極端災害,發生頻率跟強度,其實越來越顯著。」
極端氣候進行式或許釀災,不只人類生活環境飽受威脅,自然界該有的頻率規則,也跳脫常理被逐一打破。童慶斌說:「氣候變遷,我一開始講氣候是天氣的統計特性,統計特性是過去經驗的統計。現在變遷就是變了,所以你用過去來推未來,當然就不一定準,不一定會合理,所以必須要有科學基礎,也就是說要有物理性的科學基礎,是跟暴雨共存,不一定要跟淹水共存,我們可能可以做到不淹水。」
防災數位治理協會理事鄭錦桐說:「其實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低窪地區或沿海地區,都一樣會面臨到衝擊。我們一般講說極端氣候,白話一點講就是雨太多,不然就是雨太少,不然就是因為水資源處理不當,變成水太髒,在沿海部分就會有暴潮,或者是海岸的侵蝕淘刷。」
賈新興說:「沒有辦法讓天災不會發生,但是我們可以讓災害災損降低,其實每一次我們都是在跟災難學習,這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
極端氣候事件下,2050零碳排目標,地球公民無人能置身事外。李鴻源說:「我相信這樣的場景,發生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高,因為極端氣候,上天已經在改變了,你覺得人類的行為不需要改變嗎,我們還要再相信人定勝天嗎。」
鄭錦桐說:「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一直都想要怎麼樣,去讓經濟發展得很好,但是我們可能禁不起,一次大的災害的衝擊跟考驗。」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名譽教授譚義績說:「能源政策,是我們未來要面臨很大的問題,火力發電或是燒天然氣,這些都對我們溫室效應都會產生效果,對我們氣候變遷,也會產生效果。」
童慶斌說:「氣候變遷風險其實就三個元素。一個是危害,我們講淹水乾旱這叫危害。第二個是暴露,你沒有暴露是不會有風險的,再來暴露以後的敏感度,脆弱度高或低,國土規劃講的就是暴露,你有避開淹水的危害,需要處理的就少了,真的不小心暴露了,我要想辦法降低脆弱度或降低危害。」
賈新興說:「2050的淨零碳排淨零政策,其實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它攸關在2100年之後,地球的命運是怎麼樣,減緩它是比較緩慢的過程,可是天災它不會就不見了,它每一年都重複上升(演)。」
李鴻源說:「我相信這樣的場景發生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高,因為極端氣候。」
與極端氣候事件共存,這場人類生存的保衛戰,不只肩負減碳任務,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