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大海的心跳】珊瑚齊產卵|華視新聞雜誌

林乃絹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屏東縣

海洋是世界上儲存二氧化碳最多的天然「倉庫」,封存在海底的「藍碳」,被認為是減緩氣候變遷的最佳解方。而珊瑚礁、海龜和鯨豚,都是維護藍碳生態系健康的重要關鍵。採訪團隊拜訪了這些「藍碳精靈」的家,記錄牠們在生存危機下的脆弱,以及對抗威脅的堅韌生命力。首先聚焦珊瑚,台灣是全球第一個記錄到珊瑚產卵的地點,牠們選在同一天同一時間,集體大量產卵,採訪團隊就獨家記錄到,彷彿粉紅夏之雪的海底奇景。然而,受到人為干擾和氣候變遷連年衝擊,珊瑚也正面臨死亡危機。不同於很多保育單位進行珊瑚復育,海生館研究團隊為珊瑚進行「人工生殖」,希望擴充珊瑚的多樣性。身為海島子民,一起來聆聽大海的心跳。

墾丁眺石水下10米,入夜燈光絢爛,粉紅泡泡漫海飛舞,珊瑚產卵海洋年度盛會,世界上第一個記錄到珊瑚產卵的地方,就在台灣。珊瑚很有默契地選在同一天、同一時間,集體大量產卵。是什麼特殊力量?這個謎讓人們困惑了40年。

記者林乃絹說:「在農曆3月23日,媽祖生的這一天,聽說入夜之後水溫下降,現在開始空氣裡瀰漫了一種,好像類似海鮮的這種氣味,聽說就是珊瑚,釋放出要產卵的一個訊息,現在研究團隊,他們已經準備要下海來去找珊瑚。」

正在整理潛水裝備的是,海生館的王立雪主任,帶著研究團隊走出實驗室,出海記錄。緊跟著潛水員摸黑下海,寂靜無聲卻熱鬧非凡,海底的生日派對就要揭幕。

海生館企研組主任王立雪說:「(珊瑚)根據太陽下山,跟月亮上升的時間點的,黑暗的長度跟月光的光亮的亮度,來決定牠要不要同步產卵。」

黑暗中,浮游生物在手電筒的光束中無所遁形,伴著海裡些許腥味,一陣低溫襲來,海底夏之雪瞬間綻放。成千上萬粉色圓點,飄散在無盡深海,為了克服無法移動的劣勢,珊瑚採用卵海戰術,即使有掠食者想趁機飽餐一頓,也能靠著高精卵濃度,來增加受精成功率。海底星空,原來是為了繁衍,而克服大自然困境的結果。

珊瑚人工生殖與海共存,但珊瑚新生的希望,卻趕不上毀滅的腳步。潛水遊客從岸邊踏著礁石入水,卻不想礁石上的珊瑚,恐怕因此夭折。

潛水教練Grace說:「這裡其實發生了很多變化,(潛水客)沒有辦法控制好他的中性浮力,可能腳就不經意地會踢到珊瑚,甚至在自(由)潛(水)的過程中也是,你可能沒有辦法判斷,長蛙(鞋)的長度,那你在休息踢水的過程中,可能就不經意地踢到珊瑚。」

住在東北角的Grace是潛水教練,無奈點出潛水潛藏珊瑚的生存危機,感觸很深。Grace說:「之前這邊很多的海葵小丑魚,也都開始幾乎看不見蹤影了,人類這樣子的一個破壞,看到這個生態的變化,它沒有像以前那麼地好。所以我們很常聽到在地人說,哎呀你們說現在很漂亮啊,我們30年前更是漂亮,滿滿的珊瑚滿滿的魚滿滿的龍蝦,可是現在就不像以前一樣。」

海洋生態急遽惡化,人卻是加害者。Grace說:「爸爸媽媽在教育小朋友的過程中,他們其實不會去給予太多,比方說宣導。其實我們(採集),不用把寄居蟹和螃蟹抓回家,海洋教育其實是非常薄弱的,他們甚至把一個缸搬來,他們捕撈到的魚各種東西,就丟在那個缸裡任憑由牠死亡。」

越來越多人親近海洋,雖是與海共舞,卻也是消費海洋。Grace說:「其實是滿兩難的,就尤其是自己在在地的時候,你在看這件事情也會滿糾結的,要怎麼樣去做才是最好的。」

現在她不只是潛店闆娘,也在鼻頭角公園旁經營一家咖啡館,希望投入海洋教育。同樣在台灣各地海岸,持續關心珊瑚礁生態的,還有中研院的陳昭倫老師。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如果說遊客不諳水性的時候,他可能會就是很自然或不自覺地,站在珊瑚上面,就會造成珊瑚的踩踏,珊瑚的上頭就會產生,像癩痢頭一樣,禿了一塊在上面。像萼柱珊瑚,都是很零星地長在岩石上面,那你稍微不小心一踢,牠整個就會被踢起來就會斷肢。」

陳昭倫說:「禮貌要有,你今天去訪問珊瑚的家,你不要直接踩在珊瑚上面,(海底下)建造這個家的主角,叫做珊瑚,跟其他的海洋生物在這裡面。」

深耕珊瑚生態多年,在全球暖化議題之後,追根究柢,人類活動才是立即且具毀滅性。陳昭倫說:「過度漁業捕撈,第二個叫做汙染,第三個叫做棲地的破壞,其實最後一個才叫做氣候變遷。」

估計有200年的珊瑚,因為連續兩年的高溫白化,從此死亡。這只是北台灣珊瑚的縮影。陳昭倫說:「(2022年)5月底6月初開始,這個(海水)溫度,就突破了28度這個界限,一直到那一年將近9月中的時候,溫度才開始降下來。」

陳昭倫說:「在2011年一直到2021年,這10年當中,出現低於18度的時間基本上等於零,也就是說,台灣的東北角跟台灣的北部,是逐漸失去冬天這樣溫度的調節,牠們可能過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沒有經歷過超過30度C的水溫。」東北角珊瑚,一年長達4個月就像泡在溫泉裡,珊瑚無處可逃。

陳昭倫說:「珊瑚礁生態系,是第一個會消失在這個地球上面的生態系。全球大概有10億的人口,最主要就是這些太平洋島國,印度洋島國,跟所謂的加勒比海,這些島國國家的人民,都是依附在健康的珊瑚礁生存,所以今天要有健康的珊瑚礁,我們人類的生活,才有辦法健康地活下去。」

自然危機和人為破壞,連年受衝擊,珊瑚無法自救只能靠人們。採訪團隊跟著海生館研究人員出海,近距離觀察珊瑚面臨的生存危機。珊瑚受到多重夾擊,除了從根本抑制人為破壞,協助珊瑚「人工生殖」,也是積極解方。

海生館企研組主任王立雪說:「我們現在準備要收集珊瑚精卵束的裝置,等一下要下去布放,這個會架離心管在上面。」

墾丁的海底,珊瑚礁地形變幻多姿,像盛開玫瑰花團錦簇。研究人員仔細尋找目標,記者跟著記錄珊瑚珍貴景象。研究員在一株珊瑚礁旁停下,開始布放作業。

海生館研究助理楊東霖說:「有點像紗網之類的材質,我們會把它圍起來,然後上面有一個圓形固定的塑膠塊,我們會把50毫升離心管插在這上面倒扣,所以這個(珊瑚)卵慢慢地浮起來時候,就會到這個50毫升的離心管裡面。」

完成布放網袋,一切就緒,期待珊瑚產卵。研究團隊的目標,是想要收集精卵束,為珊瑚進行「人工生殖」。王立雪說:「(利用)有性生殖這部分,增加這些不同珊瑚的基因多樣性,用我們養殖的共生藻,然後去改變裡面共生藻不同的品系,讓牠有機會可以篩選出來,能夠對抗不同逆境的珊瑚。珊瑚(產卵)以卵海戰術釋放中,其實存活率很低,人工帶回去實驗室培養的話,可以大量增加這些珊瑚的存活率。」

不同於常見的珊瑚復育,以無性生殖阡插珊瑚株,分布在不同棲地拓展珊瑚數量。老師透過人工介入,有性生殖培養更多種類的珊瑚,找出能抵抗衝擊的基因,因應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救珊瑚生態也是救人類,因為熱帶海域三大生態系統,包含珊瑚礁、海草床和紅樹林,儲碳量龐大,能吸收超過55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王立雪說:「它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現在可能更勝過於熱帶雨林,因為珊瑚體內有住著共生藻,珊瑚是動物,共生藻是植物。植物會行光合作用,利用到二氧化碳,把它變成葡萄糖再被珊瑚利用,生物會來吃珊瑚,然後利用這些循環,可以增加海洋裡面二氧化碳被利用。」

全球碳計畫數據顯示,海洋在10年中,吸收了全球人類17%至2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80%的碳被保存在大海中。海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活性碳匯,是減緩氣候變遷最好,且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這讓「藍碳」被認為是減碳的關鍵戰略,也就是保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

回到實驗室,珊瑚樣本就是「人工生殖」的新生希望。王立雪說:「從野外把剛剛採集的目標物種,拿回來剪一塊組織下來,觀察一下牠裡面有沒有已經準備好,要可能在最近會有成熟的卵。」

在顯微鏡下,珊瑚胚胎展現了充沛生命力。王立雪說:「粉紅色就是受精發育已經2天的珊瑚的胚胎,牠已經有些微的運動能力了,理論上牠在自然界,會在水層中浮游一陣子,找到合適的環境就會變態固著,發育成我們看到的珊瑚。」

珊瑚卵漂浮在海面閃閃發亮,海底下,研究團隊正忙碌著。王立雪說:「一棵珊瑚,可能有好幾十到好幾百個珊瑚蟲,然後同步釋放在水體中,其實數量是相當驚人,在大量同步大量產卵的時候,其實可以看到海面上是會浮出粉紅色,或是白色的卵細胞在水面上。其實牠的受精率跟孵化率,還有著床率其實很低,可能也許不到1%。那我們如果帶回實驗室,可能可以提高3成到5成的繁養殖成功率。」

經過學者們多年研究,珊瑚同步產卵的謎團,逐漸被解開。王立雪說:「在農曆3月23日,它是一個相對大潮水的時候,理論上漲退潮會帶動(水)流,會讓珊瑚比較容易在受精過程中有比較好的混合。隨著水溫漸漸變熱之後,珊瑚體內裡面的卵跟精子,就會慢慢成熟發育,然後等待著同步產卵的信號。」

象徵新生的珊瑚卵衝破枷鎖,珊瑚寶寶開啟了新的生命篇章。這場生日大秀,需要人類的守護,才能歲歲年年華麗登場。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