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盧松佑 林清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知道保育鯨豚,也能對抗氣候危機嗎?這群藍碳精靈,透過生物鏈將碳儲存在體內,一隻大型鯨種,終其一生,可吸收33噸二氧化碳,吸碳量相當於3公頃森林。但受到漁業活動及人為干擾,近年鯨豚擱淺數量持續攀升,2020年全台共160隻鯨豚擱淺,數量是10年前的2倍!究竟我們的海洋環境,出了哪些問題?鯨豚,又如何用牠們寶貴的生命,向人類發出警訊?接下來,我們就從2023年5月,一隻擱淺的小抹香鯨,救援行動開始看起。
鯨豚,地球上體型最大哺乳類動物,全球鯨豚90餘種,台灣海域約32種,應在大海悠遊,海洋精靈卻發出哀鳴。鯨豚救援站裡,一隻成年小抹香鯨,呼吸急促躁動不安,小抹香鯨生性敏感,容易緊迫死亡,志工只好關閉燈光,在黑暗中執行任務。
2023年5月,這隻體長約3公尺,體型消瘦的小抹香鯨,在苗栗苑裡沙灘擱淺,保育人員隨即啟動救援任務。鯨豚救援成員說:「還是要撐,我覺得在換氣那一瞬間要撐,但平常不用,就輕輕地,等我呼吸弄完5分鐘。」
靠著人類攙扶,小抹香鯨吃力喘著氣,牠似乎一心想回到大海,頻頻在池中暴衝。經過一夜搶救,保育人員決定盡快野放。鯨魚投奔大海,但這並不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野放後6小時,小抹香鯨再度在萬里海岸被民眾發現,美麗的海中精靈,宣告殞落。
鯨豚位於海洋生物鏈頂端,是評估海洋健康狀態的指標物種,同時牠們更是固碳高手,一隻大型鯨種,終其一生可吸收33噸二氧化碳,相當於3公頃森林每年的吸碳量。即便生命終結,透過「鯨落」,滋養深海生物,持續將體內的碳,深藏在數千米海底。
鯨魚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回到海面換氣呼吸,過程中將海底養分帶上海面,加上鯨豚排遺,孕育無數浮游植物,這些微小植物,可吸收大氣中約3分之1二氧化碳,透過「鯨魚幫浦」作用,減緩氣候危機。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說:「沒記錯的話,有國外的學者,他們經過經濟的換算之後,一隻大型的鯨類,大概可以等同於200萬美金的價值。學者他們在換算的過程當中,把生態系也考量進去,鯨豚牠要生存,不可能就只有牠一隻生命,這個生態系是完整的,當這個生態系是完整的時候,牠其實能夠固下來的碳量,那就是很可觀的。」
鯨豚是來自大海的饋贈,在藍碳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令人心痛的場景,總是反覆上演。一隻露脊鼠海豚小寶寶在沙灘上奮力掙扎,2020年8月11日,米克拉颱風直逼金門,外圍環流掀起的風浪,讓一隻剛出生的海豚,被沖上金門成功海灘。小抹香鯨呼吸急促緊張地拍打尾鰭,身上布滿滾上岸時被礁石割傷的傷痕。
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曾鉦琮說:「如果以這幾年的分析來看,可以分為自然因素跟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大概有15%-20%的機率,是因為疾病而死亡的,每一年大概有20%-25%的鯨豚死亡個體,是因為漁業活動的關係,有5%左右的個體,是身上會出現一些異常的骨裂,或體表有螺旋槳切割痕,這類的撞擊案例。」
近4成鯨豚身上,可發現人為活動痕跡,究竟人類,如何成為鯨豚最大天敵?曾鉦琮說:「我們就去看一下,有哪些是人為留在鯨豚上的痕跡。」
解剖台上,來不及長大的海豚寶寶,空洞眼窩望著遠方,無聲控訴人類暴行。曾鉦琮說:「你先看頭顱的右側,可以發現頭顱的右側,是非常光滑的一平面,沒有任何的缺口,也沒有任何的裂痕。但如果我把標本轉到左側,就可以發現,牠的左側顱骨的地方,有很明顯的裂痕,而且這個裂痕是垂直型的,是一個很大面積的破裂,那甚至裂到牠的下巴。那這就是一個很典型,受到船隻撞擊致死的案例。」
鯨豚之死,為海洋環境破壞遭受破壞,發出警訊。2022年全台共144隻鯨豚擱淺,驚人數字背後暗藏鯨豚求救訊號,從近年數據分析,2015年之前,每年鯨豚擱淺數量平均不到80件,但從2016年起數字持續攀升,2020年甚至高達160件,。
曾鉦琮說:「2016年是離岸潛力風場公告後的年分,在苗栗地區2016年以後的擱淺數據,比2016年以前多了83%。風場的施工,不是只有打樁才會造成鯨豚擱淺,風場的船隻的行為以及其他的探勘行為,種種的因素都會造成鯨豚被干擾,就導致擱淺的風險上升。」
2023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布台灣第一本鯨豚傷疤圖鑑,證實人為活動正嚴重威脅鯨豚生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說:「這隻也是我們一直持續有在關注的個體,因為牠有一個很特別的勒痕,那我們就給牠一個綽號叫拉鍊。」
林東良說:「這隻比較明顯就是跟漁業活動一定有關,因為可以看到牠尾幹的切口很整齊,基本上就是有問題,牠一定是被漁民切的。我們根據這些傷疤做歸納,其實大概就可以知道說,牠的背鰭前緣有切口,或者是牠的背鰭原本應該尖尖的,但是被削掉了一角,這些都是跟網或者是繩,是比較主要有關的。」
一道道醒目傷疤,真實刻劃藍碳精靈迫切危機。林東良說:「這張就是藍鯨,其實可以看到牠的下顎骨是斷裂的,就代表說纏繞得很緊,曾經牠有想要張開嘴巴,再去捕捉食物,可是牠就是張不開,然後這個過程當中,可能讓牠自己變成受了這樣子的傷。」>
藍鯨擱淺身上的那段尼龍繩,基本上就是塑膠,所以它其實韌性是滿強的。就連人類都無法輕易解開的尼龍繩,漂流大海,淪為幽靈網具,殘酷奪走鯨豚性命。
林東良說:「鯨豚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人類,跟我們人為活動有關,假如鯨豚受到威脅的話,那我們就會失去一塊很重要的生態拼圖。」
6月下旬,花蓮港外風雨欲來,擁有20多年捕魚經驗的船長江文龍,照樣準備出海。賞鯨船船長江文龍說:「鯨魚海豚每種習性都不一樣,有比較不懼怕船的,也有比較害羞的。」
10多年前,江文龍大哥決定轉換跑道改開賞鯨船,如今對鯨豚習性瞭若指掌。江文龍說:「近年來牠越來越離岸了,越來越往外面走,可能跟氣候有關係吧。」
花蓮目前共有6家賞鯨業者,每逢旺季,一天高達近百艘船班出海,賞鯨活動,是否會對鯨豚造成影響?記者陳沿佐說:「每年的4月到10月是賞鯨旺季,為了避免賞鯨活動影響到鯨豚生態,海保署也特別推動友善賞鯨守則,希望賞鯨船在接近鯨豚的時候,把船速降慢,避免傷害到這些聽覺敏銳的鯨豚們。另外也呼籲遊客不要餵食,不要亂丟垃圾,共同守護珍貴的海洋生態。」
賞鯨業者呂世明說:「,(賞鯨船)開船的船長,都是由傳統漁民轉型過來,很有趣的是,漁業越來越發展,他們知道漁業已經沒辦法走的時候,帶客人出去看鯨豚,怎麼樣讓牠永續,那自然而然能夠瞭解,怎麼樣不要讓牠們產生驚嚇。」
當友善賞鯨成為討海人共識,政府法規也必須同步跟上。呂世明說:「在海上到底是有誰來做稽核,或者誰來做監督跟管理,這個目前在政策上面,實行當中有一些困難點。」林東良說:「盤點出鯨豚活動的熱區,在這個熱區當中,其實就應該要有一定管理規範,比如說船隻航行的速度,那或者是觀察賞鯨船的時候,賞鯨船的數量可以到多少艘。」
中華鯨豚協會執行祕書吳恩華說:「針對一般民眾舉辦的鯨豚海龜救援訓練,我們會主要有3個步驟,主要快速地判定鯨豚海龜,是死的還是活的。」吳恩華說:「如果牠是活體擱淺的話,你要怎麼樣做,最正確的黃金救援的步驟。」
民眾林先生說:「這個知識跟觀念,可以讓我們下一代,對我們的環境保育,然後還有鯨豚跟海龜,照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民眾張弟弟說:「台灣鯨豚類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少了,然後有一些鯨豚擱淺,牠們會死掉,所以我們要保育牠們。」
林東良說:「教育的目的,是海洋保育類動物,牠們可能遭受到的海洋環境的挑戰跟威脅是什麼,我們可以從源頭怎麼樣去做,因為這些原因,可能都跟我們人有關,我們可以做什麼樣的努力。」曾鉦琮說:「台灣民眾目前還是對海是不熟悉的,我們透過認識海洋,來了解我們要怎樣保護海洋。」
蔚藍大海中,大翅鯨寶寶依偎著媽媽乘浪前行,見證海洋新生的力量,傾聽大海的心跳,看見危機,鯨豚自在遨遊的美景,才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