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看完高齡的貧窮問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探討,地域性是否也會成為貧富差距的關鍵。最新統計數字,
跟著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社工員的腳步,一起進入關懷個案的租屋,發送物資。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副執行長林香君說:「帶了米月餅柚子,伯伯好久沒看到你,很熱喔,沒關係你慢慢來。」
67歲的呂大哥,年輕時是鐵工師傅,如今他獨自帶著國小一年級的女兒,在花蓮生活。記者李婉婷VS.受訪個案呂先生說:「(你這邊是租房子嗎),租的,(一個月差不多多少),3000元。」
每個月的開銷雖然不大,但收入不穩定,想過安定生活還是充滿變數。受訪個案呂先生說:「每個月我們兩個開銷大約6000元,然後還有房租,我是中低收(入戶),之前有兩個孩子都大了,現在都各自生活有娶妻結婚,我申請低收入戶資格沒通過。」
年過60,能勝任的工作有限,行動卡拉OK,是他唯一的收入來源。受訪個案呂先生說:「我早年是做鐵工,現在年紀大了不敢爬高,爬高我會發抖不敢爬,日子難過也是要過。」
父女倆最怕雨天,不但無法外出工作,屋況不佳也會漏水潮溼,房子裡有很多隱藏版的角落小動物,和他們一起生活。記者李婉婷VS.受訪個案呂先生說:「沒有老鼠啦,還沒抓到籠子就關起來了,是被腳踢到的,(有抓到嗎),沒有,之前常常抓到,這邊的老鼠很大隻。」社工員每回登門拜訪,都會帶來生活物資,他們雖然不符合低收入戶資格,但邊緣戶的平淡生活裡,沒有太多物質慾望,也能三餐溫飽平安度日。
多年前的一場車禍,造成黃大哥重度身心障礙,過去生活都需要母親協助,如今媽媽行動不便,縱使兩人都必須臥床,他們仍不願分離,堅持同住一個屋簷下,仰賴居服員和長照資源。受訪個案黃先生說:「我可以去類似長照機構那邊住,可是我去那邊我媽媽怎麼辦。兩個最重要我媽還有我女兒,我女兒我沒辦法陪她到老,我媽媽我還有辦法,因為媽媽生我,我就要照顧她一輩子。」
社工員的真情關懷,讓他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執行長蔡智全說:「她(母親)自己80幾歲了,上廁所都快蹲不下去,她兒子臥在床上,他們就希望說,兩個就是不要分開,否則兩個都可以安置到機構去,就硬要住在一起。我們就透過送餐透過居服,因為每個人價值不一樣,或許兩個分開住,會有更好的照顧品質,但是那個在一起的機會就沒了。」
截至2022年,全國有超過58萬的原住民,其中以花蓮縣人數最多,占全縣人口數近3成。另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1.61%的低收入戶,是原住民家庭,原住民族低收入戶比例為4.43%。學者認為台灣東西部,城鄉發展條件和族群分布,都是拉大貧富差距的關鍵因素。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說:「在原鄉地區的經濟,特別商業、工業是比較不發達,不發達它的工作機會就少,年輕人外流,你要發展原鄉的發展,振興就會變得很困難,這個就是一個循環。」
住在花蓮縣新城鄉,相依相伴的另一對母子,媽媽年過70,42歲的孩子患有唐氏症。受訪個案說:「他們老家(協會)對我們很好,像執行長和他們都對我們很好,真的對我們很好,對別人我不知道,可是對我們很好。」
他們多年來,都依賴物資援助過生活。受訪個案說:「老家有一餐飯給我們,我們中午那個飯留著晚上吃,中午隨便吃。晚上的時間比較長,飯比較會飽,吃得飽就好了啦,我們沒嫌什麼。」
記者徐森城VS.受訪個案說:「(你有沒有很愛媽媽),有,(照顧你很久),對。」無論到哪裡,兩人總是形影不離,住在親戚提供的房子,社福團體的熱食便當,讓他們溫飽,日復一日也能平安度日。
台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古允文說:「最重要的教育出來,一定是要進入勞動市場,我們過去常看到很多北漂的問題,東邊的話他們就是要往西漂。年輕人口也好,或是剛成家的青年人也好,他願意留在當地,當地的產業,是不是能夠帶動得起來。」
民間社福團體統計,花蓮地區有超過500個邊緣戶家庭,需要長期援助。他們自力更生也努力打拚,但歲月總是不饒人,讓奮力翻轉貧窮的身影更顯佝僂,他們努力生活,不向命運低頭,也期待人生中下一個天晴。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