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囚老找出路】暖心的社區 青銀共創願景|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南市

為囚老找出路,除了要解決住與行的難題,也需要鼓勵長輩們走出來、讓生活更精采!像是在台南的銀同社區,這裡的居民有超過兩成是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熱血里長鄭雀燕,把阿公阿嬤「哄」出來;還讓他們開心地穿上小學生制服,擔任社區導覽員。而台北市萬華,老年人口超過三成的南機場社區,也有充滿行動力的青年團隊進駐,他們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回收寶特瓶,為拾荒長輩創造更多收入,青銀共創,是否能再造老社區新氣象,繼續來看。

台南市中西區,永華里里長鄭雀燕,趕在社區導覽活動前,沿著巷弄挨家挨戶,呼喚長輩到老地方集合。銀同社區的大寶貝們,穿著國小制服,戴上學生帽,背著特製的餅乾書包,跟著口琴旋律節奏,相約廟前榕。

記者李婉婷VS.銀同社區大寶貝吳美翼說:「(這是哪一個國小的制服),從前小學都是這個制服,國民小學都是這種制服。」制服上繡著年級班級,透露年齡和出生年的祕密。由資深里民擔任導覽志工,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在社區蹲點邁入第二年的學生,也一起參與,為青銀共創留下社區發展的里程紀錄。

手拿搖鈴鼓,負責穿針引線的鄭雀燕,是社區的靈魂人物。台南永華里里長鄭雀燕說:「我來自弱勢的家庭,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回饋社會。去盤點獨居老人在銀同社區,就有100多個,社區其實很美,老人家也很可愛。」

永華里居民有超過兩成是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2008年社區發展工作開始運作第一代志工人數並不多黃美珠是當年的七仙女導覽員之一。10多年來銀同社區的所有任務一切使命必達。銀同社區導覽大寶貝黃美珠說:「你想我那時候參加的時候,才55、56歲,我現在都70歲整了,他們都很年長,我沒有拒絕的理由。」

黃美珠說:「像我們沒有在上班的人,如果說我們還有那一分小小的餘力可以參與的話,那表示我們身體健康還可以。」

四年四班的周智祥,制服上繡著台南一中,這是他求學時代的驕傲。銀同社區導覽大寶貝周智祥說:「代表清水寺的榕樹,有沒有人想要一起畫,我這邊有粉筆。」鄭雀燕說:「媽媽帶小學生揪團來這邊,要聽阿嬤說故事,就是要聽台語,我覺得也很有趣。」

社區的古早味,來自木洗衣板的真實體驗,台南大學的孫佳桐,和銀同長輩透過對話,完成藝術創作,彼此也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學生孫佳桐說:「你跟長者互動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把你當做外人,就是很親切地跟你接觸,我覺得這是滿溫暖的事情。」

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學生台南大學高教深耕計畫助理何佳璇說:「他們的回饋,都會讓我們有一點小小的感動,那些感動慢慢地累積起來,我覺得做這件事情應該就是對的吧,我就是這樣繼續做下去。」

助理三年八班的方金端,退休之後最大的快樂,就是當志工。銀同社區導覽大寶貝方金端說:「看祂的嘴型,一個是哼一個是哈,這就是哼哈大將,真的還有這種機會,穿穿這個小朋友的制服,人生哪裡有這種機會,真的很少啊。」

陳東炎是國中退休教師。銀同社區導覽大寶貝陳東炎說:「東菜市場撿食物,撿完了再回來這邊,所以這邊叫做貓咪高地。」他說走讀社區的成就,更勝當年在教室授課。陳東炎說:「這個社區真的是有里長的熱心,主角要有後勤部隊,我就是跑龍套的來幫忙她,為這些老人家我都講長輩服務。」

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李香蓮說:「她是一個很天馬行空的里長,而且行動力很強,用藝術跟設計可以渲染,不要只是永華里,或許我們整個中西區,我俗稱叫老台南。我們除了陪伴社區之外,我另外一個任務,是要將這些小孩子成為一個老師,翻轉教跟學的角色。」

台南大學副教授李香蓮,帶著學生持續在銀同社區,在每一場藝術活動裡,都能見到他們穿梭人群的身影。記者李婉婷說:「位於台南中西區的銀同社區,在當地有非常多,居住超過一甲子的長輩,如今他們穿上小學生制服,以志工身分擔任資深的社區導覽員。另外透過青銀共創,大學生也在這裡駐點,鼓勵與陪伴更多長輩走出家門,成為社區發展的生力軍。」

早上9點,社區裡的大庭院,成了時光機便當的戶外作業區。大寶貝跟著大學生,11點前要完成80份客製化便當。鄭雀燕說:「我們的長輩都覺得,要讓孩子出去打拚事業,我們就忍耐一點留在家裡。守著房子一個人很孤單,有這些年輕人跟學校進來,其實對社區的幫助也很大。」

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說:「社區的鄰里長,就可以來關懷老人,鄰里的意識的存在,讓老人有一個安全感,那他就會比較相信這些相關單位的說服,所以這一塊是我們社區服務,相對可以努力的地方。」

每個星期五,理髮阿嬤風雨無阻,以推車將回收寶特瓶,送到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南機場附近的五角拌工作站。像理髮阿嬤一樣每天經常出現在萬華一帶的回收站以拾荒維生的預估約有兩百人。施舜仁廖宏翊和王品涵,是五角拌的共同創辦人,2021年他們選擇深耕萬華,成為拾荒者最強有力的後盾。

五角拌共同創辦人施舜仁說:「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我們是要來選里長,還是我們是要來這裡,跟他們搶資源的。像很多拾荒者一開始也會想說,我們這些年輕人是不是來騙錢的,他們其實對我們都會有些防備,我們希望做的事情是,長期的蹲點跟長期陪伴。」

拾荒工作者理髮阿嬤說:「我以為他們兩個是環保局的。」施舜仁說:「會用高於市價3倍的價格,去跟這些回收者收寶特瓶,我們當初的起心動念,是因為我們發現,現在的回收價格其實非常低。」

五角拌共同創辦人廖宏翊說:「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拾荒者好像都是一群很可憐的人,就是工作很辛苦,其實換不到一個比較適當的錢。」

記者李婉婷VS.拾荒工作者理髮阿嬤說:「(一個月收入大概可以有多少),不一定要看,假如是紙箱沒有多少。」廖宏翊說:「附近有間回收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會去回收場那邊等人,等她賣完我們就衝上去跟她說,阿姨我們在做這個議題的年輕人,我們想跟你聊聊天交流一下,可能就是嘗試過了很多次,才就認識了比較多阿姨。」

拾荒工作者不倒翁說:「我不姓不也不姓倒我姓翁,我最喜歡大家叫我這個綽號,可不可愛呀。」不倒翁姐姐,一直以來都在南機場一帶活躍,拾荒是她的本業,她的人格特質,也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

現在她的身分除了拾荒者,也是二手商店的櫃姐。不倒翁說:「歡迎光臨大水溝二手屋,歡迎參觀。」五角拌共同創辦人王品涵說:「我覺得應該跟大眾,平常想像的拾荒者是很不一樣的,你可能想像他們是灰濛濛的,可能很孤單的樣子。但是其實不是,我覺得他們都有很好的和人交朋友,很多拾荒者其實是很善解人意的。」

經常出入這裡的拾荒者,彷彿是南機場一帶,部分弱勢長輩的人生縮影,NGO(非政府組織)和青年力量進駐,為社區挹注翻轉能量與發展活力。廖宏翊說:「那時候一開始就知道,方里長的食物銀行,因為他做得滿好的。也因為他有做這件事,所以我們去找合作的市場店家,他們也會說,你們也要做類似的事嗎,我也可以支持你們,比較有一個模範可以參考。」

他們彼此友善青年團隊持續和拾荒者分享生活大小事誠心對話。萬華住戶Kevin說:「我覺得他們是有效地去改善了,拾荒長者的勞動環境,不管是從他們的收入也好生活也好,甚至會去跟他們聊天跟他們溝通,然後去調查他們現在勞動的狀況。所以我覺得是有效地讓長者知道,自己不是沒用的人,自己其實是有機會再貢獻自己能力,甚至也有機會跟年輕人一起活動。」

萬華住戶鄭雀燕說:「我是覺得那個是環環相扣的,當這個環跟環要勾起來的時候,其實彼此要付出努力。我是鄉下人,來到這邊會覺得,都市人之間好像都有隔閡,其實需要時間去磨合,去培養感情跟互動。」

突破囚老困境不只是從居住環境為寸步難行尋解方找出路青銀共創翻轉社區未來暖心陪伴也打開內心的門窗不同世代的長輩與年輕人彼此相約一起共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