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創生】金門 戰地文青革命|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金門縣

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從這一刻起,創生計畫推動者,各自以地區獨有的DNA融合新元素再造,嘗試翻轉傳統產業樣貌。尤其離島偏鄉,要如何透過原有地方風土衍生新商機,讓年輕人願意人留家鄉呢?有這麼一群充滿夢想,也都曾經到台灣求學,離鄉打拚的金門年輕人,共同攜手展開故鄉再造計畫。過去被定位為重要戰略據點的金門,如今由返鄉青年積極打造在地新樣貌。像是不少特色建築洋樓,成了瀰漫咖啡香的餐廳,金門高粱不只是酒,也成了浸漬咖啡豆的原料。他們正匯聚各方力量,重新詮釋演繹島嶼歷史,保留過往榮光賦予新生。金門如何以原有特色和文化,加入時尚元素與時代接軌,離島的地方創生議題,青年返鄉創業發展又會面臨哪些挑戰?離島創生系列報導,首先帶您前進金門,深入了解2024年,一群金門返鄉青年的文青產業革命故事。

過去金門的坑道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如今它是島上的經濟命脈之一,也是金門的另一個代名詞。高粱酒浸漬過後的生豆進入鍋爐,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一爆聲響釋放,香氣十足。金門返鄉青年袁增嘉說:「我們想做的事情是,創造一款屬於金門的咖啡,所以我們透過金門最有名的高粱酒,結合咖啡豆,希望透過酒漬咖啡,來創造以金門為名的咖啡品牌。」

八年級生袁增嘉是金門人,18歲那年他到台灣求學,直到研究所畢業之後,回家鄉擔任公務員。2021年他以創意研發高酒咖啡,正式成為金門地方創生的一員。

袁增嘉說:「前幾年我自己寫了滿多地方創生的案子,但我覺得不要只靠補助去做這些事情,要想辦法去做的是把自己商業化,把自己有辦法可以做永續的經營,這是比較重要的。不僅僅是在賣咖啡,我在賣的是對於金門的認同感,其實咖啡只是個載體,它承載的是我對故鄉的認同,我希望大家透過我們的咖啡,把它當作一個名片,拿到我們咖啡包的時候,會看到這上面有個金門的元素,然後去了解原來金門有這個文化。透過我們咖啡讓更多人認識這座小島,可以更多人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座小島,有這樣的故事在。」後16藝文特區的屋舍,是陳氏宗親會的資產,也是返鄉青年的文創復興基地。

1966年的金門只有5萬6千多人,2024年4月14萬人口當中,有超過3萬人是年齡在25到40歲間的年輕人。在地方創生遍地開花的那些年,他們似乎早已被視為,區域繁榮發展的重要關鍵。記者李婉婷說:「青年回鄉創業,他們以在地特色高粱酒,做為浸漬咖啡豆的原料,這也是金門地方創生議題,發酵的重要元素之一。另一方面,青年返鄉帶動行銷家鄉,將金門推向國際。」

金門媳婦陳婉甄說:「其實我媽媽是金門人,但是我小時候在台南生活,那時候我就覺得金門滿古色古香,很多傳統建築,所以我就想台南有這種旗袍體驗,金門應該也很適合。」

金門媳婦陳婉甄,選擇旗袍洋樓的組合成為創業元素,她邀請大家進入共好的大門,自己也成為平台上,串聯金門在地資源的關鍵人物。陳婉甄說:「金門就是你可能走到哪邊,大家都會打招呼,就是都是認識的,所以可能他們有些人有想法,可能不一定會去執行。地方創生這個概念也是2019年才開始,早期大家也不太知道這個詞,現在因為我們在做這件事情,再加上政府一些政策,讓我們也會知道地方創生是很重要的。因為年輕人真的都往台灣去,我們如果做這件事情,讓年輕人願意覺得金門有發展,可以願意回到金門來。」

金門返鄉青年翁浚洺說:「這是我的老家,它擁有一個出龜的外型的形式,還有就是紅磚的樣式,基本上現在只有在淡水和金門比較常見到。」位在金寧鄉盤山村的紅磚洋樓,是翁洺的老家,也是他由衷希望能夠回饋家鄉,促成社區共好的基地。

翁浚洺說:「我現在是想把它改造成一個咖啡書店,然後我做了一些軟體上的改變,改了所謂的窗戶和門。」翁浚洺說:「我其實是在台灣出生,後來我回到金門,但我發現其實金門小朋友的選擇和機會,相對地少很多。看可不可以靠自身的影響力,把台灣一些有趣新奇的元素帶到金門,讓他們覺得金門有一些很酷的東西,可能對他們未來有更多選擇。」

翁浚洺說:「這些其實都是金門小朋友,可能不曾參與過或是看到過的。其實金門的創業夥伴,他們還滿願意跟你說金門的創業歷程,所以我的下一步,是我想要改變這整個社區。」

青年回鄉,也整理承攬包覆了舊時代記憶的「老家」,於是隱身在巷弄深處,歷經百年的老房子,成為身兼收藏寶庫與餐點販售的咖哩專賣店。有著共同理念的年輕人,這些年他們總是定期聚會,討論故鄉未來擘藍圖,彼此打氣也找到動力,風雨無阻在地方創生這條路上,繼續奮力前行。

閒話家常酒館夜談,討論的除了日常,還有金門青年專屬的文青產業寧靜革命。有11年咖啡工作經驗的許湘鈞,也是創生夥伴的成員之一,2018年畢業之後她在北京打拚,受疫情影響,2020年返鄉創業,和來自台東的賴聖穎在同一個店面工作,咖啡廳加理髮廳取名為「共生」。

金門返鄉青年許湘鈞說:「我們是剪頭髮認識的,他跟我說他準備前一份工作離職要回台灣,我就說不行,這樣以後誰幫我剪頭髮。所以我們有幾個好朋友,一直在勸說他要不要留下來在金門創業。」

金門移居青年賴聖穎說:「本來是想回台灣,但是這邊因為周遭很多朋友都是創業,覺得說沒有人做美髮這個區塊,(她說)不然你回來一起做,大家一起把這個地方弄得更好。」

他們從原本的客戶關係,成為同一個屋簷之下,經營各自事業的共生夥伴。賴聖穎說:「那時候我說不然我美髮不要做,在你這邊做咖啡小弟,打打鬧鬧不然就試看看合開複合式,才有這個點子去發想,就是這個共生。我是希望是像互利互惠,就是互利共生,而不是片利共生不是一方贏,所以我有一點刻意把咖啡廳往前推。我把咖啡往外推,是想要讓大家由它(咖啡)來看到我,然後我的客人是由我知道咖啡,就像太極一陰一陽結合,可是是達到一個平衡的。」

許湘鈞說:「異業的結合,兩個產業在一個空間裡面其實還滿有趣的,因為他的忙碌時段不一樣,客群也會不一樣,工作型態也不同,所以真的忙起來的時候,有很多東西是要互相去照顧的。像他有時候在剪頭髮,我們可能要幫他接預約,突然間我們好像變成助理,要在那邊寫預約表。我們有時候在忙,可能正在出單,他有空幫我們接到可能是客人要點外帶的(電話)。」

在地方創生這條路上,如何填補各自的美中不足,結果發現原來共好才是王道。許湘鈞說:「早期金門比較傳統的行業,他們會有點互相排斥,會覺得你來我們這裡交流,我們是同行,你來我這會不會是想要偷我的技術,或偷學我什麼東西。我可能自己會希望,可以有一些新的年輕人,大家是願意交流,願意互相學習。」

地方創生顧問陳明禮說:「可能過去大家都是回來自己在用,沒有像他們現在這種連結性很強,而且它這種連結會造成,我回來覺得還滿好你也可以回來。越揪越多,大家可以共同來營造這樣的環境,讓我們在自己生長的地方,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的共鳴,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這件事情。」

島上處處別有洞天,驚喜就隱身在巷弄間。袁增嘉說:「金門我覺得是滿值得金門人驕傲的地方,因為我們的文化有特殊的地方在,所以我們應該要更認同自己家鄉的這些東西。」陳明禮說:「一個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遠,他們這樣一個揪一個,其實某個程度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也可以互相打氣,讓他們在這個地方的發展,可以走得更遠更久。」

賴聖穎說:「共生這個詞,其實是我們在聊天過程講出來的,這兩個字我有點忘不掉,會一直在我腦海中,同一片土地上都一起共同生活。」許湘鈞說:「越來越多人願意留在這裡,金門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翁浚洺說:「鄉愁可以讓年輕人返回他的家鄉,但要有一定的商業模式,他才可以長久地待在這裡。密切地和社區和學校和村民有所連結,就是你要把所有的資源,都聚集在一起,然後發揮它可應用的,建立起一個模式一個體系,那才叫地方創生。」

青年們攜手打拚,秉持文青的獨到見解,為金門的地方創生開啟產業轉型,寧靜革命的進攻號令,許家鄉一個豐隆壯麗的未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