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一九七六年對中國大陸而言是多事的一年,一月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逝世,四月發生了第一次天安門事件,九月毛澤東斃命,四人幫在一個月之後垮台,大陸上政治混亂,經濟敗壞罷工事件層出不窮,一九七六年,中國大陸也發生了多起規模在六以上的地震,自然界的災難彷彿和人為的禍害連手而來,先是五月二十九日在雲南的龍陵發生規模7.4的強震,緊接著六月二十二日,內蒙的和林格爾發生規模6.3的地震,七月二十八日唐山被規模8.2的強烈地震襲擊後,八月份在四川北部的松潘和平武,又相繼發生了兩次7.2級的強烈地震,「國語」、「周語」中說「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後漢書記載「天降災戾,應政而至」,在這種天心示警的傳統思想下,唐山在瞬間毀滅後,中共表現出來的先是封鎖大地震的消息,而後不得不承認災情慘重,但是對於包括美國、英國日本以及聯合國,紛至沓來的同情和援助,中共卻予以拒絕,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八月五日的社論中,就評論中共拒絕外援,是一種「令西方人難以理解的作法」,事實上,唐山大地震所帶來的,不僅是對中共當局一種天降災異的警訊,更是對中國大陸地震學界,進行已久的地震測報工作的一大打擊。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和二十二日,在河北省的邢台地區,分別發生6.8級以及7.2級的強烈地震,當時中共總理周恩來指示,動員大批人力開始進行地震研究,首先是利用自然現象的改變來觀測地震,譬如井水水位和水質的變化,動物的異常行為以及臨震前的聲光觀察等等,並著手整理中國典籍中有關的地震資料,用等烈度線製成地震圖,以掌握某一地區的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特徵,來對該地區做長期性的地震預報。
而從邢台地震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方法是,「小震鬧、大震到,小震一多一少要報告」,當小震頻頻發生之際,就是大震要來的前兆,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地震工作者根據小震頻繁,以及地形、重力測量,和水中氯氣觀測等結果發布強震預報,強制命令遼寧省南部的一百多萬人,撤離他們的住宅和工作地點,而僅僅在兩個半小時之後,海城就被7.3級的強烈地震侵襲,在十六個縣市的震區範圍內,城鎮房屋有508萬平方公尺遭到毀壞,農村房舍26萬7千間傾倒,在破壞力這麼大的情況下,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八人死亡,占全地區人口的萬分之1.6,這個結果大大地振奮了大陸的地震工作者,然而這種歡欣鼓舞的情緒似乎消失得很快,另一個困擾的問題來了,海城7.3級大地震的發生是不是意味著,從邢台地震以來,華北地震地區活動的高潮期,就此宣告結束呢?
華北地區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的控制之下,原本就是地震的活動帶,而華北在地質構造上,又有一條極長的斷裂帶穿過,因此華北地塊經常處於不平靜的狀態,但是,海城地震之後,華北到底還會不會發生大地震呢,這點引起了大陸地震工作者爭議,有些人認為,華北強震發生的時間間隔一般比較長,華北大地應該平靜一陣子了,但是也有專家認為,海城地震後,華北地區的許多異常現象並未消失,發生大地震的危險性依然存在,但是在大陸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平津唐地區,發布地震預報,必須考慮到社會影響的問題,因此,大陸地震工作者,只好在不安中等待異常報告的出現,然而,有誰會想到,唐山大地震根本沒有重複海城地震的發震過程,它在沒有「有感前震」的情況下突然爆發。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