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郭慶榮 羅益民 報導 / 台北市
一支遺失了一千年的舞碼「皇帝破陣樂」,將首次在國內舞台上演出,活生生重視大唐盛世的禮樂風範,這支遺失千年的舞碼,能夠重現舞台,主要還是要歸功於四十年來,不斷在國內舞壇努力的劉鳳學教授。
泱泱舞陣,浩浩百伎,身穿盔甲,手持戰戟,進退回護,左圓右方,中陣開展,兩翼迂迴,屈伸交錯,首尾相應,形如戰陣,勢若萬軍,這就是一千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繪製舞圖,藉以歌頌唐皇威震四方的武舞「皇帝破陣樂」,而這一支代表唐朝泱泱大國,威震四夷的舞蹈,在中國本土上,卻只剩下文獻上的隻字片語,千年之後,才由舞蹈學家劉鳳學遠赴日本求得舞譜,再到英國進行舞譜翻譯的工作,終於輾轉找回了這一支舞碼的原貌,為什麼一個從事舞蹈創作的人,要花費三十年的時間,向那麼遙遠的時空,去汲取創作的靈感和養分呢?
舞蹈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相當久遠,兩周時期舞蹈已經被引為教化作用,儒家和墨家各有自己的一套樂舞理論,漢代舞蹈有重大發展,文舞武舞齊備,講求舞情舞意的表現,已經具備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唐朝由於國勢強盛,再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胡文化交融,所以唐舞的表現更見輝煌,舞種繁多,上自宮廷樂舞,下自街頭酒肆的舞伎表演,舞蹈活動豐富多彩,也走出了專業化的成就,唐舞的遺風當年遠揚到日本、韓國,如今我們翻遍史料卻無法重整唐舞的神韻面貌,而當時來朝求教的鄰國反而完整地延續了,這千年的絕藝。
為了把這些原本屬於中國的藝術,重新移回中國的土地上,劉鳳學在日本皇宮宮內廳,以七個月的時間,把失散的舞譜一字一字的抄下來,由於樂譜使用的是唐代的樂譜符號,文字部分又是以日本古文紀錄,所以分析起來困難重重,因此劉鳳學又到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唐樂研究中心,進行舞譜翻譯工作,回國以後,以三十年的時間埋首於唐舞重建的工作,於是湮滅了千年的大唐舞藝,得以重現在中國的土地上。
這一支從戰舞蛻化而來的禮舞,在形式上雖然相當簡化,在內質上卻相當抽象化,這對於年輕的舞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
國內目前唯一取得,拉邦動作分析文憑的舞者盧玉珍,從專業的觀點來分析這一支舞碼的美學基礎。
除了重視唐大曲的「皇帝破陣樂」以外,這一次劉鳳學也整理了四支,從中國古典意象出發的創作性舞碼。
所以歷史的考據與重建工作,並不純粹是一種使命,因為它不但提供外在形象的參考元素,更為那些走在現代藝術尖端的創作者,提供了內在質素的歸依。
我們看到劉鳳學以悠悠三十年的歲月,汲取千年的民族文化養分,終於灌溉出這一季「中國之美」的豐碩果實,尤其當國內第一支經由考據出土的,歷史性舞碼完整地呈現在國內舞台上,活生生地展現出泱泱大唐的禮樂藝術風範時,相信它會帶給所有藝術創作者,極大的鼓勵和啟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