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台戲到大舞台

張嘉君 葉耀天 報導  / 屏東縣

  有人說歌仔戲已經沒落了,趕不上時代的節拍,但明華園歌仔戲團每一次公演,總能夠吸引大批的人潮,而且老少咸宜,不是百姓愛看,總統也愛看,不過愛看明華園表演的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個廣受歡迎,並且應邀在北平亞運藝術季中公演的歌仔戲團,也曾經有過睡道具車、在三尺的小舞台上演出的艱苦歲月,更難得的是,在苦盡甘來的時候,他們還有一個美麗的夢想,他們打算每年義演一百場,連續演十年來募集一筆基金,成立一所傳統的戲劇學校,有系統的把台灣的戲曲,做一個傳承。

  這是明華園歌仔戲團,為了募集建校基金,在國家劇院舞台演出的部分實況,許多人看了這場跟傳統野台戲不同的表演,都對地方戲曲發展的空間,懷抱了無限希望。

  過去歌仔戲的發展空間,一向只有依賴民間信仰,在廟口臨時搭的舞台上表演,演員必須擠在三坪不到大小的地方梳妝,出門以卡車代步,為了節省支出,坐在道具箱上頭,歌仔戲演員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這樣的小舞台上度過,由野台戲起家的明華園也不例外,現在他們仍然繼續維持這種生活方式,同樣是這麼苦的環境,為什麼明華園六十年來可以維持不墜,現在還有餘力設立學校,推動明華園踏上國家級大舞台的人又是誰?

  為了瞭解明華園成功背後的故事,製作小組在現任團長陳勝福的帶領下,拜訪了住在屏東潮州的明華園老團長,陳明吉先生,由於明華園仍是以野台戲為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家裡通常只有大家長陳明吉坐鎮,陪伴他的是他的兒子們三年前,踏上北平亞運藝術季舞台的照片,明華園一直給外人不錯的印象,跟陳明吉六十年來的堅持,及使命感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與陳明吉先生聊天的同時,還遇到帶了領村鎮上要角來「請戲」,邀請明華園到地方上演野台的車城鄉民,也由於陳明吉老團長律己甚嚴,所以明華園的野台戲檔期,一直是滿檔。

  陳明吉創立劇團之初,本來不希望孩子們跟著自己受苦,因此要孩子好好念書,但他的六個男孩,除了老三陳勝福負責行政工作之外,全都在因緣際會下踏入戲劇這一行,陳老團長把明華園今天的成就,歸功在孩子身上。

  由於陳家兄弟平常每人分掌一個分團,各率一卡車演員巡迴各地,因此只有在大型公演時,才會有全員大集合的機會,製作小組也只有越過國家劇院舞台,才能看到陳氏家族的全家福,趁著綵排的空檔,在舞台上飾演呂洞賓的老六陳勝發,透露他選擇做演員的原因。

  而在舞台上,身穿白衣,飾演小王的孫翠鳳,與飾演武旦的張秋蘭,儼然一對神仙眷侶,但實際上卻是妯娌,除了幾個兄弟都是演員之外,近水樓台的原因,人人都娶了旦角當老婆,只有孫翠鳳,是被丈夫少團長陳勝福曉以大義後,才入了這一行。當初在別的劇團擔任旦角,後來嫁進陳家的張秋蘭也認為,親戚一起演戲默契比較好。

  陳家第三代也因耳濡目染,各個都成了能幹的小演員,正因為明華園演員要角,都是陳家人,因此人才流失並不會困擾明華員,再加上陳家幾個兄弟各有專長,很多技術人員可以不假外求,只要一家人聚在一起,盡量表現,就可以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

  陳勝發為了把最好的一面給觀眾看,還冒著危險要兒子陳子強當他的替身,除了陳家本來就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外,新任團主陳勝福,經營劇團的手法也很有一套,在戲班中,不強調明星制,每個人都要輪流當值日生,而且他也很重視演員平時的訓練。

  每位在明華園受訓的學員,平時早晨要練功,把基本身段練好,然後跟著正式團員上野台戲,先從跑龍套做起,把戲碼看熟,表現好的,很快可以跟擔任要角的人互代,不過陳家班還是認為,應該用一個更科學的方法來傳授這項傳統技術,把傳統戲曲目前面臨到的斷層彌補上來。

  陳勝福也知道,並非每個歌仔戲團的組織跟環境,都能像明華園這麼得天獨厚,所以他希望延續明華園優良的名聲,設立傳統戲曲學校,把南北分歧的歌仔戲派別統一,並設置布袋戲、採茶戲、南、北管、文武場,以及戲劇管理科,把地方戲曲做一完整而有系統的傳承,他也打算每年義演一百場,連演十年,以募得充分的建校基金,也許這並不是一條坦途,但不服輸的陳勝福,決定咬緊牙根做下去,這也算是陳家第二代的一個心願。

  傳承地方戲曲的使命,其實還有很多團體目前正積極在做,有的主張集合外台戲人員來訓練,有的建議政府應該將復興劇校一類的學校,普設地方戲曲科系,由政府出面協助傳統藝術得以千古流傳,不論將來要用那一種方法,像明華園這類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的文化播種者,需要更多的掌聲、支持跟鼓勵,這是獻身地方戲曲演員繼續奮鬥的動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