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重建家園

陳惠敏 李中恩 報導  / 台中市

  近二十年來,我國隨著著工業化、都市化的腳步,一方面經濟繁榮,國民的所得增高,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社會風氣和道德卻不能夠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造成了功利主義盛行,道德價值低落,也因為這種生活品質的惡化,衍生出不少不健全的社會現象,有鑑於此,政府特別積極推動祥和社會方案,其中尤其是以建立社會意識、改善社區生活生質為工作的重點,我們也發現到,目前有許多的社區,在熱心的社區義工和居民同心的建設之下,成了相當優秀的典範,記者實地採訪了兩個用愛重建家國的個案,可以做為參考。

  台中大肚山上,這塊四十公頃的土地,在民國六十八年前後曾經是建築商的樂園,土地投機客在房價飆漲的時候,搶建了兩千戶住家,卻因為銷售率不高而任其荒廢,斑剝的水泥橋、飄搖的門窗,再加上沒有路燈,入夜後幾乎沒有外人敢到這裡來,所以除了外來的低收入戶和租房子的學生之外,七成以上的空屋倒成為宵小藏匿的最佳場所,於是大度山新東社區儼然成為治安的死角。

  不過曾幾何時台中人印象中的荒城,卻逐漸起了變化。蔡志賢,藝術攝影師,兩年前從台北的新店搬入社區設立了工作室,專門為慕名遠道而來的客人拍攝黑白懷舊照片,傳統服飾加上質樸的木桌椅,工作室裡顯得古意盎然,今天蔡志賢正和台中市來的張碧嫆,討論社區兒童合唱團下一檔表演節目,張碧嫆利用工作餘閒教小朋友合唱,也在社區裡找到表演的機會,在談話中可以感受到,張碧嫆對這份社區義務工作的熱愛。

  走進這個藝品店裡,你可以盡情悠遊在林翠虹個人收藏天地中,從台南到高雄再到台中,喜歡獨處的林翠虹終於在這裡落腳,開了一家陶瓷字畫展示店,有興趣的人可以和她一起欣賞討論,至於談到為什麼會定居下來,林翠虹傳達了一分都市生活中所沒有的社區意識,和日漸消失的人情味。

  不同的藝術小木屋,卻凝聚相同的社區歸屬感,而串接這份歸屬感的,則是一位綽號小白、四十歲左右的生意人,白錫旼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轉戰商場十多年,卻始終沒有忘情於學生時期的理想,「實驗社區」,於是看中大肚山上,這片幾乎被遺忘的衰敗社區,一步一步實現他的夢想。白錫旼相信,只要社區居民不斷互動,就能創造出社區意識,有了共同意識,社區自然會有生命力,生生不息的運轉,於是他一方面說服志同道合的朋友籌集資金,一方面邀請工作伙伴,挨家挨戶拜訪原住戶,著手更新社區,首先小白鼓勵舊社區居民美化家園,凡是願意整修住家外觀的,他就送水泥磚瓦、油漆,沒有工人他從外地請來建築技師幫助居民,剛開始居民把這種舉動,看做炒作土地的另一種手法,有意無意的抵制。但是五年來,居民想像中的投機商人不但沒有離開,而且還經常走在街頭巷尾,和居民討論如何改善社區環境,於是努力有了初步的結果。

  不僅居民開始動起來,就連外面的生意人也注意到這塊土地,資金湧入建高樓、蓋大廈,但是在白錫旼堅持下,一幢一幢新建的房屋,設計成相連共生的迷你社區,使經濟條件不同但是品味相近的人,可以互相為鄰,經過五年多的努力社區終於出現一線生機,更激勵白錫旼的實驗社區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社區的表演廣場有更多的表演活動,社會大學裡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無毒的家能看到爸爸媽媽教導子女們,如何把垃圾分類、回收資源。

  當然祥和、有參與感的社區意識不是一蹴可及,而桃園平鎮義民社區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可以做為借鏡。一大早進入義民社區,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居民的精神象徵和活動中心「義民廟」,廟裡傳出陣陣客家山歌,「有閒時候唱山歌,有錢沒錢莫煩惱,貧窮富貴命中定,身體健康快樂多」,義民社區裡沒有KTV,沒有卡拉OK,男女老少想唱歌就利用工作之餘,聚集在義民廟裡面的活動中心自拉自唱,在欣賞台上的太太們引吭高歌的同時,先生們就坐在台下下棋擺龍門,就在山歌聲中,義民社區的居民,在安詳的生活中代代相傳。

  坐在廟口的宋老先生,回顧二十年前的義民社區一片農田,客家居民胼手胝足、克勤克儉,漸漸的新建的高樓大廈環繞在社區四周,外面的社會吸引新一代棄農從商,為了避免年輕的一代忘記先人儉樸的生活,宋琳新和村中的有心人,全力維護社區良善、祥和的傳統,他們將老舊的水車整理好,擺在義民廟前的廣場,讓過慣現代化生活的居民了解祖父輩的農夫,在每天早晚都要辛苦的踩動水車,而為了節省家中三餐的開銷,圳溝裡的泥鰍是最好的佐菜,不過泥鰍滑溜,抓的時候只可智取不可力敵,要張開手掌連水帶魚才能撈到盆裡,飯後零嘴則是自己種的甘蔗,邊啃邊劈甘蔗,是大廟廣場上老少咸宜的娛樂,握緊柴刀壓穩甘蔗,想要筆直劈開甘蔗,必須結合手、腰、腿的力量,由上而下一氣呵成,不過如今能夠劈得乾淨俐落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

  或許踩水車抓泥鰍、劈甘蔗,已經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但是仍然傳承著客家人對土地的依戀,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早晨公園裡的太極拳、外丹功,過去在廚房裡操持家務的婦女們,現在可以利用早晨上班前,跳跳土風舞保持身材,在媽媽教室裡學插花,吸收新知識,假日還可以帶著子女到戶外寫生,社會變了,生活方式和習慣也變了,但不變的是,他們維護社區詳和的用心。

  就是因為九千多位居民踴躍參與,義民社區凝聚了祥和的社區意識,成為全省4230個社區觀摩的對象,台灣地區隨著物質生活的提昇,功利色彩濃厚,傳統里仁為美的精神,正面臨都市化生活的強烈衝擊,而日漸沒落,今天的社會更需要一些關心公益的義工和居民,將人文道德和社區生活結合在一起,才能孕育出祥和的社會風氣,由點而線,再由線結合成面,共同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