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羅益民 報導 / 台北市
雲門舞集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已經成為國內外一塊張響噹噹的招牌,但是這個叫好又叫座的表演團體,卻也面臨到生存的挑戰,至處於國內上千個藝文團體的窘境,那更是可想而知,今天「文化活化」單元就要從音樂、舞蹈、戲劇各方面,來探討國內藝術表演團體的生存問題。
當上百個藝術團體在全國各地,隨著一系列的音樂季和藝術節,熱絡地動起來的時候,文化學者卻憂心地指出台灣文化體質羸弱的一面。國內有兩個藝術表演團體,可以完全靠著票房獨立生存,一個是屏風表演班,另一個是演歌仔戲的明華園,由於成功地改良傳統歌仔戲,使得明華園上至國家劇院、大專院校,下至鄉間廟口,一年數百場演出,場場爆滿,同時擁有口碑和票房,難怪團長陳勝福可以信心十足地說,一個真正成功的藝術團隊,不用靠輔導、靠贊助,應該有它自己的生存能力。但是明華園這個戲劇界的成功典範,並不能適用於所有的藝術表演團體,以口碑和票房在音樂界,屬一屬二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為例。每年演出非常多,票房也非常好,但是它能夠提供出來的個整年的開支只是48%而已。
在舞蹈界方面,雲門舞集雖然紅遍海內外,但是談到經費還是會讓林懷民的臉變綠,雲門尚且如此,其他舞團的處境更是可想而知,台北民族舞團是雲門之外,國內僅有的另一支專業舞團,由團長蔡麗華一手帶大,也一手支撐,台北民族舞團每年在國內外演出多達一百多場,活動量十分驚人,由於具有鮮活的台灣本土特色,因此在國內外都得到很高的評價,但是這個兼具票房和口碑的舞團,卻讓團長蔡麗華夫婦兩人,把二十年來在大學教書的積蓄全部貼了進去,還積欠數百萬的債務。這些龐雜的開銷,使得舞團演出越多,也賠地越多,票房收入永遠無法填補開銷的洞口。
對於這個每年演出多達百場的團體而言,政府屈屈兩百萬元的補助真可謂杯水車薪,使得專業演出、品質穩定的表演團體隨時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類似台北民族舞團這種已經浮上檯面的主流團體尚且如此,國內其他上千個非主流的藝術團體,更是以小本經營的方式,在生死邊緣、載沉載浮,由此也反應了長期以來政府在文化投資上,著力太少的問題。
也就因為政府的文化預算很少,對藝文團體的實質補助有限,因此文建會以鼓勵藝術團體下鄉,動員地方自主性力量的方式,試圖在有限的資源下,趨動整個文化藝術的活動力,閏八月中秋音樂季就是從這個構想出發,所舉辦的藝術活動,但是這個由文建會出錢動腦的節目,卻被批評為為年底的選舉造勢。
光復節的光復台灣藝術生命力活動雖然由民間主辦,但是由於李總統到場高歌一曲,又使得文化學者擔心這個純文化活動會不會政治味,掩過了藝術味。長久以來,藝文團體對於政府的輔助,一直存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結,唯恐藝術的獨立性,在政府的審核、參與中受到了傷害,也曾在十月分舉辦東區藝術節的,都會發展協進會祕書長蘇南洲,為政府參與藝文活動的角色做了很好的介定。
事實上,為了回饋社會,提昇企業形象,近年來企業界支持藝文團隊,或親自主辦藝術活動的風氣已經逐漸興起,而為了整合這些社會資源,一個負責統籌籌募、規劃、運用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已經成立了,對於民間企業揖注文化活力,將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政府和民間企業的支持,以及藝術團體的努力以外,藝術文化的生根、成長,茁壯最重要的倚賴是廣大的民眾。政治,經濟和社會都是文化藝術成長的客觀條件,今天台灣已經在政治和經濟上得到傲人的成就,卻唯獨在文化上呈現相對的弱勢,使得社會無法得到藝術文化的薰陶,低俗的娛樂消弭了社會人心和資源,如今我們看到了文化藝術逐漸展露的生機,希望在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下,我們可以文化的壯大,帶來真正的生命尊嚴和價值。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