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在台北市關渡,有一個佔地40公頃的校園,隱身在半山腰,在山明水秀的環境下,孕育很多優秀的藝文界和演藝圈人才,像是導演戴立忍、郎祖筠、舞蹈家許芳宜,都曾是這裡的學生,這裡就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從寄居在國際青年中心、搬遷到蘆洲、最後落腳在現在的關渡,篳路藍縷,今年剛好滿三十週年,接下來,華視新聞雜誌要帶您來了解,北藝大走過的三十年,以及這所以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大學,為國內外藝術文化,所塑造的美麗世界。
1982年,它在台北市國際青年活動中心誕生,開始寄人籬下的日子。3歲時搬到動不動就淹水的台北縣蘆洲,9歲的時候才終於找到山明水秀的關渡落腳,30年來,這裡孕育音樂界、美術界、演藝界人才無數,藝人郎祖筠、戴立忍、宋少卿、王月、吳倩蓮,作家駱以軍、舞蹈家許芳宜、綠光劇團團長羅北安都出自這裡,這裡是藝術人才的殿堂,這裡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來到舞蹈系的課堂上,學生們跟著老師的口令,劈腿、側身、彎腰,每個動作力求精確到位,秋天的午後,陽光灑落在舞蹈教室,大家賣力練習,大顆的汗珠,在身上滑落,反射出光芒。但是舞蹈這條路上,要有多少汗水灌溉,才能在舞台發光?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發光發熱的那一刻還有多遠,沒人知道,所以每一次的練習都不能放鬆,不只舞蹈,所有表演工作都是如此,這一堂課上的是表演,學生輪流上台,在舞臺上隨意演出,只能透過肢體語言和眼神與台下交流,但是怎麼樣在眾目睽睽下,還如入無人之境,就已經是一門學問了,這堂課的老師朱宏章,本身就是劇場的硬底子演員,教學經驗也很豐富,在北藝大授課近五年,他觀察到這裡的孩子,入學前就比別人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不輕易讓自己過關,是北藝大學生面對表演和作品的態度,但是,回過頭面對現實生活,也有很多難關要克服。現實的考驗,半途放棄的大有人在,還不想放棄的,永無止境追求更高境界,但是表演舞台上,領導內行人的又多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人,這一條路的孤單和煎熬,不足為外人道。
和戲劇系的孩子相較之下,音樂系的孩子或許就幸福多了。有了父母當後盾,音樂系的孩子臉上的笑容明顯多了不少,然而音樂更重要的真諦,在於把愛和感動傳遞出去,深入安養機構和醫院,隨著悠揚動人的音樂,台下有孩子跟著搖頭晃腦,有老人家露出笑容,這就是音樂的魔力,多年來,北藝大透過服務學習,讓藝術不是只在舞台上和美術館中,而是就在你我身邊,藝術服務隊,打開了星星兒封閉的心,對這群年輕人而言,也豐富了生命體驗,堆疊出藝術的能量,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可以造就出這麼多優秀的藝術人才,來過台北藝術大學的人都知道,這裡的景色有多吸引人。
綠草如茵、綠樹成蔭、紅色磚頭校舍、隨風搖曳的荷花,悠閒的腳步,清新的空氣,每一個角落都讓人心曠神怡,佔地40公頃的校地,在關渡的半山腰,可以鳥瞰台北市美景。太陽沒入山頭,傍晚時刻,華燈初上,紫色的天空,金色的街燈,串聯出一幅畫,鄰近城市卻又遠離塵囂,所以每到假日,就成為觀光聖地。在這樣美麗的景致和氛圍下,難怪孕育的人才濟濟,未來的三十年,北藝大要繼續用藝術的力量,向世界的人證明台灣,雖然藝術這條路上,充滿未知和挑戰,每個成功藝術家的背後,都歷經一番寒徹骨,就像北藝大一樣歷經四處流浪的日子,才終於在關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過去三十年,這裡培育了這麼多時代性的藝術專才,未來三十年,也期待這一張張充滿熱情的臉孔,可以在台灣或國際的舞台,綻放光芒。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