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節氣與天氣

談節氣與天氣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經常有人把節氣與天氣作太過緊密的連結,錯誤延伸節氣的功能,譬如「立春落雨透清明」意謂立春落雨則在清明前都是多雨的,今年立春當日北部、東半部是有降雨的,難道可以期待這種說法是可靠的?至少這兩週並非如此。還是讓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解析。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軌道並不是正圓的,目前在冬季兩者相距是比較近的,夏季反而比較遠,其變化的週期約9萬5千年, ,而地球自轉是有傾斜角在約在22度至24.5度間擺盪,另外傾斜角的方向也會改變,週期分別約為4萬1千年及2萬1千年,這三種現象影響到太陽輻射到地球的強度,分別都是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由於節氣正式廣泛使用大約在漢朝,離現在2千多年,跟上述三種時間週期來比,時間短暫姑且視為固定不變。否則時間如果太長,節氣也是會變的。節氣的劃分,太陽直射北迴歸線為夏至,直射南迴歸線為冬至,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地球一年公轉一週為360度,所以有24個節氣(如附圖),在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日夜等長。所以節氣是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基本上與陽曆相關,但開始時用於農民耕作上,故被誤會與陰曆關係密切。

節氣決定太陽輻射抵達地球大氣層的熱量,故不同的節氣不同輻射量,但在不同年皆可視為固定,而這些能量是可以趨動季節的轉變,可以說明緩慢的變化。但是要運用到逐日天氣,快速的變化,就是過度引伸了,因為太陽輻射會被雲層反射,而雲層是瞬息萬變的,因此地表上不同的地點及大氣層所接受的熱也是多變的,結果是產生不平衡的熱,趨動風,產生雲,又影響輻射,這種過程是複雜且互相影響的。因此節氣、農諺應用在描述季節的變化是可參考的,但是若拿來作天氣預報,就缺乏科學根據了。因為在地球上,無論在何處,節氣都是相同的,台北是立春,高雄也是,北極也是一樣的,但天氣是大不相同,這是節氣不適合運用到天氣預報的另一個理由。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