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這個問題並不單純,所以答案並不適合以「有或沒有」來回答。一般的認知,當2個颱風相距1000至1200公里時,即會產生互繞的現象,稱之「藤原效應」。但當你瞭解互繞的原理,就會知道如此的認知,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颱風會互繞,是彼此己進入彼此的外圍環流,而開始產生額外的導引作用,距離愈近,作用愈大,呈逆時鐘旋轉。所以距離多遠開始有作用並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兩個颱風「範圍」的大小所決定,兩個大型颱風可能在1500公里遠就開始有作用,兩個小型颱風近到800公里都未必有作用。有時會遇上並非兩個同時都是颱風(1颱1熱低)的狀況,但彼此互繞作用還是存在,這時的「藤原效應」不應被忽略,因為對路徑還是有影響的。
這次「蓮花」的路徑如此多變,主要原因是環境風場複雜,高低層不一致,颱風結構,因地形的影響而改變,導引氣流也隨之改變(颱風愈強,導引氣流的大氣愈深厚)。所以在掠過呂宋島北側後,將北轉進入巴士海峽,逐漸逼近台灣南部,因導引氣流弱,又複雜,移動方向偏北,速度偏慢,但不會走得很穩。「潛勢預測圖」(圖)顯示,未來「蓮花」登陸(西側或東側)的機率是不能忽略的,因為颱風怎麼走,對於各地風雨的分布都是不同的,一定要隨時注意「警報」發布的情形。尤其「昌鴻」不斷逼近,週四或週五兩者(也有可能是1颱1熱低),逐漸會有類似「藤原效應」的作用,「蓮花」在當時的影響可能己減小或減弱,但「昌鴻」反而因為類「藤原效應」及太平洋高壓的導引,有更接近台灣的機率,甚至產生影響,這需持續密切觀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