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新聞】白米外觀難辨優劣 低價米混充牟利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台灣的白米品質高,價格也不錯,過去曾發生好幾起「混充米事件」,糧商把被蟲蛀的,或進口的劣質米混入,謀取暴利,農糧署說,「雖然我們增加抽驗次數,但最近五年還是有5家糧商知法犯法」。

102年8月檢調搜索糧商,發現標示產地台灣的國產米,竟是用低價的越南米混充,爆利高達4千萬!曾被查獲高達18次不合格,今年這家廠商,又遭到檢舉,農委會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說,「因為現在還在偵查階段若有的話我們就會開罰。」

雖然還在調查中,但賣混充米的風氣盛行,讓農糧署不得不謹慎,小小的米粒有沒有被混入劣質米,民眾用肉眼,很難分辨來源,農糧署統計早年糧商違規案件,竟高達6成,而最近5年,也有5家業者鋌而走險,查獲6起共開罰1千2百萬。

台大農藝系教授張孟基表示,「台灣米的話現在目前一般都是58到60多塊,如果國外進口米就是38,你就可以用比較用低價位的冒充高價的本國米,所以會因為這樣獲取到暴利」,穀研所組長林玫欣說,「所謂的冠軍米、上等米,或者是優質米,在品質上,我們並不會把這個畫上等號,通常要看上面標示的等次」。

賣場裡白米標示產地來自台灣,品質最好的一等米非常多,品種也是五花八門,隨機購買3包送到穀研所進行品質檢驗,先將一大包白米平均分開,接著再過篩檢出雜質,白米的品質檢驗,相當考驗眼力,米穀檢驗人員為最後一道把關,必須一顆一顆檢視米粒。

米穀檢驗人員劉雅昀表示,「比如說這個是被害粒就是蟲蛀,然後這個是碎粒,就是不是一個完整的米粒」,國內糧商的穀物品質,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碎粒越多煮起來的口感越差,而有異型粒被害粒或是白粉質粒,都讓外觀扣分,幸好計算百分比後,抽驗的這3包都符合一等米的標示。

穀研所組長林玫欣說,「基本上,我們會建議民眾可以從外觀的包裝上去做一個判別,那坦白講不管是台灣米或是進口米不同品系的稻米是很難察覺的」,混充米的樣態很多,有業者以次等米冒充一等米,或是低價進口米冒充台灣米,也有人不同品種混賣,而後面這兩種,民眾都無法用外觀判別,必須透過稻米DNA檢驗。

台大農藝系教授張孟基說,「很不純的像這個圖譜A和C差很多,比如說96粒裡面有58粒是A的」,就像警察抓嫌犯一樣,台大農藝所建立數十種稻米的DNA,讓混充米現形,台大農藝系教授張孟基表示,「比如說有些比較軟Q,產品蛋白質比較高,有些偏硬,所以不同米就有不同特性可以做調配」,不論是餅乾零食,如今市場上米製品琳瑯滿目,民眾吃下的每一口,得靠嚴格的把關,才能健康安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