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昇鴻 翁乾晃 江煜文 報導 / 台北市
台灣東部海域昨(3)日傍晚發生規模6.0地震,今日上午又有規模5.1的餘震,氣象局表示,隱沒帶的地震近一兩年比較活躍,有學者警告,現在為隱沒帶地震「活躍期」,值得注意的是「海溝型地震」,周期為100年,距離上次1920年已經超過百年,擔心未來可能發生規模8.0以上的強震,尤其台北受到盆地效應,如果強震來襲,影響不容小覷。
一陣天搖地動,燈飾晃個不停,3日傍晚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6.0強震,4日清晨也發生5.1有感地震,氣象局地震監測課課長邱俊達說:「我們判斷它就是昨天規模6.0的餘震,這個餘震造成大概在宜蘭跟花蓮交界有2級的震度,那其餘的地方大概就是1級的震度。」地牛翻身翻不停,這次菲律賓板塊隱沒下去,推擠歐亞板塊再將力量往台灣送才造成地震。
不過學者擔心,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的周期百年一次,距離上次1920年已經101年,未來要留意規模8.0以上的海溝型地震,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說:「百年錯綜一次的地震規模在8以上,昨天地震規模6.0對不對,一個規模8.0的地震,能量釋放是6.0的900倍,光靠一點點能量釋放還不夠,後續還會有一個很大的能量」。
氣象局地震監測課課長邱俊達說:「周期能不能代表是往後的周期,的確是不太不能夠去做這樣子的外插判斷,地震其實每天都在發生。」氣象局說要再觀察,但台北晃得特別有感,因為台北盆地地質鬆軟,一旦震波從東部傳進來可能會放大2倍、3倍,盆地效應影響之下搖得更厲害。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說:「跟地形的共振加上跟大樓的共振,這叫做雙重共振,擔心的倒不是花蓮而是台北,雙重共振對我們建築結構很不利。」這類隱沒板塊界面型地震,通常會慢慢搖晃和大樓建築物共振,搖得比較久,學者建議都更要加快,民眾也要做好防震準備,等到地震震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