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居民組維修隊 守護300年"石滬文化"

徐孟蘭 蕭鈺燁 巫召清 專題報導  / 苗栗縣

苗栗後龍的外埔海岸,早期有漁民搭建22座捕魚石滬,如今只剩2座,分別是合歡石滬和毋乃石滬,這2座石滬已經有300多年歷史,是台灣本島僅存的最大、最完整,還保有捕魚功能的石滬,並且被苗栗縣府登錄為「文化景觀」,重現古早漁民的捕魚智慧。這2座石滬可以保存得那麼完整,靠的就是當地居民所組成的石滬修護隊,他們風雨無阻,只要石滬被海水打爛就會出動,扛著工具,爬上高170公分的石牆修補。

海浪打上岸,濺起白色浪花,潮水進退帶來的魚蝦,被隆起的石頭堆給擋下來,這些石頭堆叫石滬,位在苗栗後龍的外埔海岸,是早年漁民搭建用來捕魚的,長長海岸線有兩座石滬,分別叫合歡和毋乃,這2座石滬可是有300多年歷史,300多年歷史的石滬,依然完整,靠得就是這群石滬修護隊守護修補。

天剛亮下著雨,大家穿雨衣扛著鐵撬、鐵畚箕,下海修石滬,最外圍的石牆很高,大約有160、170公分左右,經年累月的被海浪拍打、強風吹,一定會有牆面塌掉,補石滬是體力活,小石頭用鐵畚箕搬,大石頭就要2個人扛,石頭搬來開始堆,小石頭墊底大石頭堆上去,再用小石頭塞進石頭縫越緊越好,修補的方式遵循古法,重現古早漁民的捕魚智慧。

這些隊員,大多是後龍當地居民,還有人從小修補到大,修護隊的隊員大多6、70幾歲了,體力不輸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堅持,讓合歡石滬和毋乃石滬成為台灣本島僅存的最大、最完整,並且還可以捕魚的石滬,也被縣府登錄為文化景觀。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