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 / 台北市
校園裡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如果把閒置教室,轉型成為長照服務空間再運用,您同意嗎?最近台北市將開始第一個日間照顧中心走進小學的案例,地點在芝山國小,但過程中家長反彈不斷,而老幼共學在其他校園又能否順利進行呢?我們先從三個月前,芝山國小的抗議現場說起。
校園裡衝突一觸即發,這裡是台北市士林區的芝山國小,德行東路上的這間小學,鄰近天母和陽明山區,環境清幽,不過銀髮族的照顧據點還有待布建,這一區失能長者有7000名,目前僅有2處老人日照中心,收托人數不到200人,因此2019年社會局規劃在芝山國小,設立日照中心。
校長說的空間運用,就是陸續釋放校園12間教室,從1991年開始建置幼兒園、設有公托家園、樂齡學堂,以及即將加入的日照中心,不過,多元用途也遇上挑戰。
2025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也就是說,路上每5個人,就有1個會是中高齡長者,其中,台北市已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中央與地方合力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政策,不同於日照中心,服務輕中度以上失能者,而正在進行式的老松國小失智據點「愛來學苑」,又是如何運作?
愛來學苑主要課程分為肢體活動與認知促進,搶救長輩的功能退化,因為疫情考量,愛來學苑的阿公阿嬤,和老松國小的小學生們,雖生活在同個校園,聽得到同個鐘聲與笑聲,但各自擁有獨立活動空間,學校既然作為學習場域,仍在尋求老幼破冰的那一天。
好事需多磨,面對生老病死,如何坦然面對?社會的多元意見,還需要互相理解包容,而教育孩子欣賞差異,學會與不同族群共融,在老化的準備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