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澤 李鴻杰 報導 / 台北市
花旗銀行先前無預警宣布,要結束在台灣的消費性金融業務,但現在就傳出,有四家外商銀行正在爭取花旗銀行準備在亞洲停止的這些業務。但金管會表示,目前還沒有接到消息。不過,花旗銀行在台灣去年(2020)的稅後盈餘還有97億元台幣,但還是毅然決然決定中指業務。擔不擔心會影響在台灣的外商銀行,引起骨牌效應呢,金管會說,不會。
花旗銀行長期引領台灣,消費性金融業務,卻在15日無預警表示,要中止台灣消金業務,雖然花旗強調,不會立刻斷線,但也引起金管會關注,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我們在它宣布之前,花旗台灣的子行有來,跟我們做報告,當然現階段,重視我們整個員工客戶的權益,以及它在營運上的,穩健經營內控等等。」
花旗想縮減業務規模,原因之一就是前景不夠明朗,根據金管會資料,花旗2020年稅前盈餘97億元,雖然仍然是銀行前段班,但卻大幅衰退超過3成,外界也憂心,是不是台灣金融環境不夠有競爭力,甚至引起骨牌效應,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所以我想不必定位在台灣,但是從全球布局,去看它自己花旗長久未來的,發展的策略,跟它的獲利能力跟它的股價。」
路透社也報導,包括星展渣打,以及三菱日聯新加坡華僑銀行等等,都是花旗亞洲消金業務的潛在買家,不過金管會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跟金管會接觸。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