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15)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金融時報》的全球社論,為了戰勝通膨,美國聯準會又升息3碼,加上烏俄戰爭持續、國際能源價格高漲等因素,美國和歐洲央行同步緊縮貨幣政策,也影響全球經濟走勢。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一篇最新的全球社論,這篇社論的主標題寫得非常白,就是全球央行正在制定,貨幣政策裡面的微妙平衡,補充標題說的是,壓制通貨膨脹很重要,不過後面衍生的貨幣緊縮的風險也在冉冉上升。
這是什麼意思?文章一開始它就提到,其實早在2015年的時候,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薩默斯,他就曾經以為通貨膨脹要來,物價要上漲,提高宣布要升息利率,事後發現他錯估了,所以他就曾經說過,我們只有確定物價真的上漲,通貨膨脹來的時候,或許才應該採取一些,貨幣緊縮的政策。
可是今天事過境遷,整個情況不一樣了,美國或全世界的通貨膨脹,都達到了過去40年來的最高,而各國的政府,尤其央行政策開始面臨一個截然不同的情況,他們現在開始擔心,我怎麼確定我的緊縮政策過度,而如果我不能確定物價已經下跌,我提早放緩緊縮政策,會不會又是錯誤的預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因為各國央行開始發現,貨幣緊縮或利率上升,帶來的一些經濟衰弱的風險,還有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已經逐漸出現,事實上是這樣,從2022年以來,尤其俄烏戰爭發生之後,糧食跟能源價格的上升,讓通貨膨脹越走越凶,連包括美國聯準會的主席鮑爾,本來一直說通貨膨脹是暫時的,都在傑克森霍爾裡面,開始變成鷹派的講法,去告訴全世界,他們要開始採取更強勢,幅度更大的升息。
而隨著緊縮政策,確定開始往上走之後,到現在為止,雖然升息3碼4碼,一直不停,可是通貨膨脹的壓力,好像一直沒有緩解下來,現階段反而,因為金融市場開始出現動盪,還有美元利率的持續往上走,讓各國的央行進入,進退兩難的局勢。
在這種情況之下,倫敦《金融時報》,特別在提醒各國的央行,打擊通貨膨脹當然很重要,可是當你順利,如果有一天把通貨膨脹壓制下來之後,會不會你因為貨幣緊縮,慢慢又養出了另外一個風險,隱縮在某個暗處,而你沒有注意。
總而言之作為央行的決策者,現在在2022年底到2023年,確實面對的是非常艱難的困境,在這裡面怎麼找到微妙的平衡點,去做好貨幣政策的拿捏確實非常難,在這個情況之下,尤其你又要去估量一般人民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還有實質通貨膨脹或物價的走勢,這都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倫敦《金融時報》這篇提醒,主要在提醒各國央行行長,在這裡面還是要找到平衡之處,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倫敦《金融時報》,一篇社論的善意提醒,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