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讀懂金融時報 全球核能格局新趨勢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金融時報》的全球社論,探討核融合技術的突破性發展,這種幾乎零碳排的新能源,將如何影響全球能源趨勢,專家認為可以樂觀看待。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一篇最新的全球社論,這篇全球社論,其實針對的議題,在台灣報導比較少,因為台灣反核,可是在全世界綠色轉型裡面,其實還是滿大一個里程碑。這篇文章的主標題寫的是核融合的電力發展,創造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然後補充標題說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投入跟資金,去支持核融合的發展。那事實上,有在關注核能發電的人都知道,過去30年,不管是核能發電的核融合或者是太陽能風力,很多人都在嘲諷它或取笑它,因為很多人認為,真的要商業化運作沒有那麼容易,可是在過去5年,其實全世界從太陽能、風力到現在的核能發展,其實日益千里,很多人其實開始慢慢在改變了一些想法。

最新最近的變化其實就是美國的,位在加州的一個國家實驗室,叫勞倫斯利佛摩,宣布用國家點火器NIF,創造了net energy gain,就是淨能源的輸出,雖然說它的比例只有50%,但是已經是第一次,雷射光的射入到輸出,能夠得到了好的進展,這個對全世界的能源,或者核融合發展來說,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象徵,很多人當然認為說它是炒作居多,不過其實倫敦《金融時報》認為,其實不妨以正面去看它,事實上在今年2月英國也有一個突破,它們透過歐洲聯合環形加速器,也宣布在核融合上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而事實上全世界在核融合,或者是核能發電的投入,在2021年已經達到了50億美元,雖然跟其他的綠能轉型或再生能源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其實投入的金額越來越多,更不要說,全世界對核能發電最積極的法國,大家都知道它有ITER,這樣的一個計劃正在推動,甚至法國還把核能發電變成模組化,能夠向其他國家輸出,所以全世界在核能發展上面,尤其商業化跟電力輸出上面,看起來已經變得越來越promising,就是有機會可以期待。

所以倫敦《金融時報》,在文章的最後還是提醒大家,雖然核融合看起來,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最近的一些,科學上面突破的里程碑,還是值得我們樂觀看待,因為核能發電認真說起來,在綠色轉型的下半場,它很可能還是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核融合又是真正Clean Energy,清潔能源裡面,能夠降低碳排放,很重要的組成因素,也希望全世界在這方面,不管在研發或資金的投入,能夠加碼讓全世界在清潔能源或綠色轉型裡面真的取得,能夠具體落地商業化運作的電力或者是能源站。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核能發電的最新進展,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